臺北市
21°
( 21° / 21° )
氣象
2023-11-17 | 民眾網

會研基金會「2023 ESG高峰會」:「碳盤查與碳管理」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主辦之「2023ESG高峰會」於11月16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展開,探討之議題包含金融永續、科技永續、資本市場永續與環境永續等面向。本次環境永續之主題「碳盤查與碳管理」,特別邀請多位產官學界專家一同參與討論。

臺灣證券交易所林修銘董事長於致詞時表示國際減碳浪潮以擴及全球,並以2050淨零排放為目標。除宣示2050淨零轉型目標外,臺灣亦於2022年發布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並公布淨零轉型階段目標及12項關鍵戰略。此外,碳權交易所已於2023年8月7日成立,以協助企業,並預計於今年中下旬啟動國際碳權之交易機制。

研討會邀請國家發展委員會高仙桂副主任委員以「臺灣淨零轉型的階段目標及戰略要點」進行專題演講。她於演講中指出淨零轉型有四個重要推手,第一個是碳定價,碳費徵收輔以自願減量及增量抵換以促進減量,並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初期營運是以碳諮詢及教育宣導為重點以協助企業規劃減碳策略,預計未來三大交易板塊包含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增量抵換額度交易及國外碳權交易; 第二個是產業協力,藉由成立產業中和聯盟,以大帶小共同減碳,並協助協助企業進行碳盤查;第三個是永續金融,推動上市櫃公司碳盤查並揭露資訊;第四個是科技賦能,推動淨零科技方案。高仙桂表示,政府將投入資源,並透過碳定價機制的建立,協力產業以大帶小,推動永續金融,以及發展淨零科技,協助產業淨零轉型,推升臺灣新一波經濟成長動能。

會研基金會「2023 ESG高峰會」:「碳盤查與碳管理」

左起:臺北大學商學院陳宥杉院長、財政部賦稅署宋秀玲署長、倍力資訊許金隆董事長、華淵鑑價陳聯興董事長


第一場座談-「碳盤查與碳管理,迎向碳稅費時代!」,主持人財政部賦稅署宋秀玲署長提到國際永續浪潮對我國國際貿易及產業帶來深遠影響,必須思考如何因應,以維持國家產業競爭力。碳費及碳稅均為淨零排放政策工具之一環,但政府不會同時開徵,因兩者皆係以碳排放為基礎,而是視碳費施行情形,再評估推動碳稅之必要性及可行性。

臺北大學商學院陳宥杉院長提到歐盟於2021年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CBAM明訂出口國產品的碳含量若超過進口國規範,進口商除須購買「碳權」外,將面臨產品被課徵碳關稅,並於2023年開始生效。陳宥杉表示,CBAM對臺灣之短期影響主要在臺灣鋼鐵業,長期而言將影響供應鏈業者。他強調,永續轉型和數位轉型密切相關,兩者須串聯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串連供應鏈上下游的大數據分析,並結合雲端系統以及人工智慧與物聯網快速進行精準運算與預測,準確分析、預測、規劃、監控與降低資源使用、能源消耗、廢棄物、汙染物及碳排放,未來也可以運用「區塊鏈」(Blockchain)等技術進行碳交易,以邁向永續轉型。倍力資訊許金隆董事長則指出企業執行碳盤查面對的挑戰包含:導入困難、資料收集與管理困難、資料計算困難、報告整理困難、查證費時,且年報及財報同時申報亦將對公司帶來壓力。華淵鑑價陳聯興董事長介紹國際上碳權體系分為強制性市場(總量管制)及自願性市場,並介紹可使用IFRS13所定義之公允價值衡量碳權價值,他也指出碳權評價問題包含:不穩定的價格波動、流動性風險、各國/地區訂價機制複雜、市場透明度不一、碳市場之發展階段價格易有波動等。

會研基金會「2023 ESG高峰會」:「碳盤查與碳管理」

左起:臺灣碳權交易所田建中總經理、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李育明特聘教授、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黃偉鳴副署長、遠雄建設林秀錦經理、SGS台灣檢驗科技鮑柏宇副總經理


第二場座談「面對未來碳權交易,企業如何因應?」由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黃偉鳴副署長主持,他對氣候變遷因應法及碳定價制度規劃作簡單介紹,且未來預計針對每年排碳2.5萬噸之製造業、電力業徵收碳費。

臺灣碳權交易所田建中總經理提到,碳交所所訂之碳訂價機制初期係以自願性機制為主,包含碳信用抵換機制及企業內部碳定價。未來碳交所主要營運項目包含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交易及碳諮詢及教育宣導,他也強調,購買自願性碳權並非「漂綠」,關鍵在於碳權之品質。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李育明特聘教授則介紹自主減量計畫:碳費徵收對象因轉換低碳燃料、採行負排放技術、提升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或製程改善等溫室氣體減量措施,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並達中央主管機關指定目標者,得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定優惠費率。

遠雄建設林秀錦經理分享遠雄建設進行碳盤查之歷程,她表示最難盤查的是範疇三,因為建材種類繁多,資料收集困難,需要上游供應商協助,且缺乏可靠的排放係數,僅能以公用數據推估,其目前採用環境部係數。SGS台灣檢驗科技鮑柏宇副總經理提到淨零轉型績效透明化三大重點,包或氣候風險/機會之財務衝擊、氣候變遷調適能力與碳中和承諾達成狀況。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