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滿一週年 持續整合資源及能量 建立綠色永續的臺灣
【民眾網黃楸玲/台北報導】
112年8月22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改制為環境部,並成立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化學物質管理署、環境管理署及國家環境研究院等5個附屬機關,如今環境部1歲了!
在這個溫馨的日子,環境部呈現一年來的施政成果,並邀請前環保署簡又新署長、沈世宏署長、張子敬署長、蔡鴻德代理署長等各界貴賓齊聚一堂,並就未來施政,進行廣泛的意見交流。
活動以「112年淨零綠生活主題曲創意徵稿第1名作品「Race to Zero 綠色生活」揭開序幕,在清新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詞氛圍下,接著介紹彭啓明部長上任以來傳達理念的2項新媒體傳播利器:Podcast「環境直達車」及「彭部長,我想知道」短影音,不僅拉近了與民眾的距離,也讓更多人關注到我們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身為「AI內閣」一員,環境部推動數位轉型,導入Taide資料庫建構環境領域知識庫,利用科技和人工智慧技術,提升大氣監測到廢棄物管理的效率,並且透過數位科技的應用,將防災監控、架構環評監測數據整合共享平台、稽查執法等工作流程進一步優化,讓環境治理更加精準、有效。
彭啓明回顧一年來的施政成果。環境部不僅承傳環保署的成熟典章與精神理念,也開展踏出環保署的框架,傳統工作用新方法面對,以智慧化方式管理、開拓新興策略方法、攜手國內外單位,一同推動各項工作。
他以環境部部長身份接下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執行秘書一職,負責主導並統合各部會的討論,任務是減災、調適、淨零三位一體的深化氣候治理,更要重視調適與社會溝通。
為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環境部成立綠色戰略辦公室,並積極推動相關法規及研究,提升我國在氣候治理量能。並著力於強化資源循環管理制度,致力推動減塑政策及相關回收與再利用法規,並籌組「8+N」資源循環聯盟,領域包括食品、塑膠、紡織、電子、營建等,以強化資源循環利用。
而傳統議題上的應對,包括掩埋場數位化管理系統上線提升垃圾處理量能、推動廢(污)水管理綠色轉型、透明淡水河親水共享平台、環評審查制度精進、新空氣二部曲、好室多計畫,及七月下達的「全國菸蒂不落地方案」6大策略21+N措施等,這些都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
除了回顧一年來的業務成果,彭啓明強調環境部過往是監管者的角色,未來則將以整合者、推動者推動全台力量,有感於臺灣面臨持續浮現的全球及本土環境挑戰,藉著今天的機會,透過論壇方式向4位前環保署署長請益,做到集思廣益,以制定未來政策,議題包括啟動環保新文化運動浪潮、環評利害關係人意見的綜整之道、空氣污染改善瓶頸突圍,及回應各界對環境部的期待等。
當年以「外星寶寶」帶領國人建立資源回收觀念的前署長簡又新表示,過往的「環境1.0」主要是處理五官感受的問題,而今進入「環境2.0」,加入了五官不能感覺到的,尺度也從地區轉為世界,需要從生活轉型做起,需用創新的方式讓民眾瞭解,「有認知才有行動」。
「國光石化沒過我也沒有下台。」前署長沈世宏則分享如何承擔開發需求與民間環評訴求兩方壓力,他認為繼續做好資訊公開、公眾參與,從專家會議「讓專業為公眾說話」,一起發現事實並共同對事實負責仍是解方。
任內完成環境部組改的前署長張子敬則表示,各界期待多時的環境資源部一再受阻,最後面對現實轉向先成立環境部,但未來環境相關組織都還有望陸續併入。他希望彭部長積極爭取員額,走出比成立之初最基本的規模,相信在有共同目標下環境部能一棒接一棒繼續向前。
前代理署長蔡鴻德,對於PM2.5如何降至國際標準12微克的「深水區」提出跨部會合作及應用AI科技兩大解方,更提醒應從對處理空污、氣候變遷、健康都有效益的做起,例如要減量生成臭氧的主因NOx、VOCx,應從攸關人體健康的消費性商品處理起。
環境部表示,環境保護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展望未來,除將持續透過法規制定、政策規劃與落實執行,接軌國際最新的動態趨勢,並會在現有的施政基礎下,持續與各界攜手合作,透過數位轉型、教育宣導、多元創新等作法,整合資源及能量,建立更無毒、綠色、健康、永續的臺灣!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
-
桃園市113學年度學生舞蹈比賽 搖曳生姿舞出自我
(52 分鐘前) -
公訓處國際視野文化講座 啟動星馬印文化巡禮
(59 分鐘前) -
113年度臺北市金鑽獎優良志工表揚大會 金鑽28 心懷壯志 共成美事
(1 小時前) -
張善政慰問殉職隊員家屬 桃市府全面提升補蜂捉蛇安全措施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