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出文化的韌性:潘靜英與噶瑪蘭香蕉絲的再生之路

【記者蔡富丞、廖秉賢/地方報導】《2025布是藝術節》將於4月26至27日於花蓮文創旗艦館盛大登場,這場結合沉浸式藝術裝置、布是織藝展、市集、手作體驗與音樂演出的文化盛宴,充分展現花蓮原住民的織藝精神。來自花蓮豐濱鄉新社部落的「新社香蕉絲工坊」將擔綱噶瑪蘭族的展區,以一條條香蕉絲訴說族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與記憶。這場文化編織的行動,不僅讓傳統工藝重返大眾視野,更為這項珍稀技藝注入新生命。而在幕後默默耕耘的推手之一,便是本文主角——潘靜英老師。

新社香蕉絲工坊,不只是織布的場域,更是一條文化記憶的紡線。潘靜英,這位曾離鄉多年、最終因父母病重而返鄉的噶瑪蘭族女性,在無預期的際遇中,與香蕉絲織布結下不解之緣,並成為文化復興的實踐者。
香蕉絲織布是一項工序繁複、需時耗力的傳統工藝:從砍伐未結果的香蕉樹,刮絲、曬乾、浸泡、再曬、分線、捆線、設計,最後編織成布,——每一道工序皆需耐心與時間。一件織品完成,往往耗時近三個月。
「一開始真的很辛苦,幾度想放棄,但每當坐上織布機,心就靜下來了。」潘靜英談及當年的掙扎與堅持。從最初的不安,到如今的嫻熟與使命感,她深知香蕉絲不只是材料,更是噶瑪蘭族與祖靈、自然之間的文化連結。「每一條線,都是記憶的延續。」
噶瑪蘭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唯一以香蕉絲為織材的族群。相較於其他族群常用的棉線或苧麻,香蕉絲為扁平狀,織出的布紋自然粗獷、不規則,展現手工與土地的氣息,過去這類織品為族中貴族專用。這項技藝曾一度中斷,如今在潘靜英與工坊同仁的努力下,逐漸恢復元氣。
如今,工坊由八位織工組成,更在文化部支持下展開長期傳承計畫,目前已有三位傳習生參與,為期四年。這不只是技藝的傳授,更是一場文化的接力。潘靜英說:「年輕人願意留下來學,對我們來說是最大的希望。」
為推動傳承,工坊也開始走進校園教育。從砍蕉、刮絲到簡單的平織入門,小學生透過雙手觸摸工藝,也接觸文化的根。「只要他們知道這條線的來歷,就算織不了花樣,也種下了一顆記憶的種子。」
近年來,工坊也與設計師合作開發新商品,每年亦會推出四至五種新樣式,結合現代審美與生活應用。潘靜英深知:「若不與時俱進,文化將難以存活。」但她更堅持:「即便是新設計,我們也絕不捨棄香蕉絲這塊根。」
去年巴黎奧運台灣代表團的進場服飾中,鞋面設計特別融入噶瑪蘭香蕉絲的織紋,成為世界看見台灣文化力的亮點之一,讓香蕉絲工藝的價值,也在國際舞台上被看見。
從一位中年返鄉的照顧者,到如今的文化承載者,潘靜英織的不僅是一塊塊布,更是一條條連結過去、當下與未來的文化生命線。透過「2025布是藝術節」,她希望更多人能理解:香蕉絲不是廢材,而是經年累月、柔中帶韌的文化記憶。就如她所說:「我們織的,不是布,是一整個族群的靈魂。」4月26日至27日,來花蓮文創旗艦館,一起走進噶瑪蘭的織藝世界,在布與線之間,重織記憶,重新找回我們與土地的深刻連結。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
桃園監理站持續輔導貨運三業業者 加強宣導「路口停讓行人」理念
(5 小時前) -
英國新任代表包瓊郁拜會黃偉哲
(6 小時前) -
清潔工突遭逢意外 執行署桃園分署關懷訪視
(6 小時前) -
超過500家企業激烈角逐 啟點行銷勇奪「金峰獎」雙料大獎
(7 小時前) -
中央大學愛地球永續實踐行動 喚起對土地與海洋的關懷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