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5° / 32° )
氣象
2025-07-16 | 今日新聞

何昱奇發文:中立,是議長最珍貴的資產

何昱奇發文:中立,是議長最珍貴的資產
運彩公會理事長何昱奇在臉書發文「懷念王金平」,並強調:中立,是議長最珍貴的資產。(圖/摘自何昱奇臉書)

[NOWnews今日新聞] 「大罷免」如火如荼進行,中華民國運彩公會理事長何昱奇,今日以「守護民主制度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懷念王金平」為題在臉書發文,強調民主制度的核心不在於哪一黨執政,而在於制度是否還容許 dissent(異議)存在、是否還信仰 deliberation(討論)價值,此次大罷免運動升溫,是人民對於「制度不再制衡」的回應。

何昱奇指出,在台灣立法院歷史上,若要挑出一位真正讓人民感受到「國會秩序」與「程序正義」兼具的院長,多數人會想起王金平。這不是出於政治立場的偏頗,而是對一位國會議事掌舵者最基本的要求——「中立」。

而今,當我們站在2025年的此刻,國會亂象卻彷彿回到了政黨惡鬥最極端的年代。不是因為衝突,而是因為失去了程序的尊重。他說,我們懷念的是那份「不逕付二讀的克制」,民主國家講求程序,也正是程序讓少數有聲音、讓多數有節制。王金平在擔任立法院長期間,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極度克制使用「逕付二讀」的權力。

何昱奇說,當年不論是面對行政院所提重大政策法案,或是黨團強勢推案,王金平往往堅守「應進入委員會審查」的原則。他明白,只要程序還在,社會仍可討論;只要討論存在,民意仍有轉圜。與其說他是一位政治人物,不如說他是一位制度的守門人。

他說,如今的國會生態,令人震驚,逕付二讀,幾乎成了「標配」,不再是特殊狀況的例外程序。民間期待的審查與聽證,形同具文;委員會的專業討論,往往在還沒開始就被掐斷。這不是哪一黨的問題,而是整個國會文化正被蠶食侵蝕。如果今天我們可以用程序來壓制異議,明天也可能被另一種力量用同樣方式噤聲。這是民主最危險的裂縫——來自制度內部的崩壞。

何昱奇強調,「中立,是議長最珍貴的資產」。回顧游錫堃與王金平兩位歷任院長,他們雖屬不同政黨,卻皆展現出對議事程序的尊重,並未將主持人角色變成黨鞭的延伸。他們知道,議長不是戰將,而是裁判。唯有在朝野膠著、社會撕裂之際,院長的中立與節制,才是一種安定的力量。這也是為何,當國會走向濫權與強推,社會會產生「大罷免」的浪潮。因為這已不是單純政策之爭,而是對整體民主制度的反彈與警告。

他說,「我們不能只靠道德呼籲來維繫制度,而應透過制度本身設下防線。」因此,他提出三點制度性建議:

1. 明文限制逕付二讀的條件:應限縮於國安、重大災變等特例,並需跨黨派議員共同提案才可啟動。

2. 強化委員會審查的獨立性:避免議事程序遭黨團多數片面操控,應有公平時間分配與公開紀錄義務。

3. 設立議長中立條款:未來應由跨黨派推舉院長人選,或仿效歐洲模式,議長一旦當選,須脫黨執行職務。

何昱奇說,民主制度的核心不在於哪一黨執政,而在於制度是否還容許 dissent(異議)存在、是否還信仰 deliberation(討論)價值。今天我們看到罷免運動逐漸升溫,其實是人民對於「制度不再制衡」的回應。

何昱奇的最後結語是,我們要的,不是誰勝誰負,而是制度能永續。回望王金平的身影,那種在衝突中維持平衡、在壓力中堅守程序的風骨,正是我們今日最缺乏的。我們不該把制度的瓦解視為理所當然,更不能對國會失去信任。我們需要的是一位「制度的守門人」,不是一位「黨意的執行者」。國會可以換人,但制度不能換魂。唯有守住這道防線,台灣的民主才能走得更遠、更穩



相關新聞


首屆世界賞鳥博覽會台中登場 鳥類變裝秀比賽暖身開跑


看見聲音,聽見城市 《聲紋風景》邀市民共創台中集體聲紋


盧秀燕簽署「永續倡議書」 攜手中台灣共創永續未來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