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無針醫材新紀元:雅文攜手敦惟鎂,打造本土創新解方

【創新聞記者 / 陳光蘊|採訪紀實】當你以為塑膠工廠只是「做代工」的傳產時代產物,請先等等——在新莊,有一家被業界譽為「小鴻海」的公司,正在重新定義什麼叫做「台灣本土高端醫材供應鏈的實力」;而另一家新創公司,則以高分子製劑技術闖出一條嶄新出路——這兩股力量在今年七月正式攜手,開創一場令人期待的「無針革命」。

▲左起:敦惟鎂生醫總經理葉倩如、敦惟鎂生醫董事長張鎮中、雅文塑膠總經理陳秉豐與雅文塑膠業務經理陳明華合影。(圖/業者提供)
「怕打針」不是小問題,是大商機
對慢性病患、兒童甚至醫美族群來說,「怕打針」可能是每天都要面對的心理壓力。然而,一種讓藥物無需針頭即可進入體內的「無針式給藥器」,正在悄悄翻轉這一切。
今年7月,老字號企業 雅文塑膠 正式與新創公司 敦惟鎂生醫 簽下合作備忘錄,目標直指——打造屬於台灣的無針給藥技術與應用平台。
「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產品,而是一整個新市場。」敦惟鎂董事長張鎮中眼神堅定地說。他口中的新市場,不只是醫療技術創新,更包含了慢性病自費藥物、醫美應用,甚至可能延伸到居家照護、預防醫學的廣大領域。

▲雅文塑膠與敦惟鎂生醫,正式於今年7月簽下合作備忘錄,共創本土生醫的不凡價值。(圖/業者提供)
傳產轉型 × 生醫創新,讓我們看見「台灣製造」的另一種樣貌
1972年創立的雅文塑膠,最初是個純塑膠射出成型廠,隨著時代演進,他們毅然投入高階醫材製造,透過數位轉型、取得EN ISO 13485醫材認證、打造一條龍整合製程(模具、開模、組裝),成功打入多家國際醫材品牌供應鏈。
「從代工走向設計合作,是一條辛苦但值得的路。」雅文總經理陳秉豐說道。他接手父親的事業後,大刀闊斧將傳統製造導入數位流程,不只保留品質,更讓技術往「高值化」靠攏。如今與敦惟鎂合作,是一次「台灣製造 × 台灣技術」的完美交集。
敦惟鎂:從百年技術到現代臨床的本土實踐
你知道嗎?無針注射的原型,其實早在1866年就已出現在法國科學家的實驗中。但真正進入臨床,卻是這幾十年的事。
「我們希望的是能降低無針給藥設備的成本與技術門檻,真正讓這項技術走進人群,而不只是出現在高端實驗室裡。」總經理葉倩如說。
葉倩如出身媒體圈,有近20年的媒體與行銷背景,如今帶領研發導向的敦惟鎂生醫,格外重視使用者體驗與市場導入節奏。而背後的技術靈魂人物——張鎮中,則擁有15年高分子製劑與微球控制釋放技術的研發背景,組成一個充滿火花的生醫團隊。

▲有新莊小鴻海美名的雅文塑膠,現為國際醫材大廠供應鏈之一。(圖/業者提供)
台灣需要自己的「二級醫材」
「一級醫材台灣有很多,但真正本土研發、量產的二級醫材太少了,」張鎮中直言,「這正是我們決定走無針給藥器這條路的原因——要做就做有門檻、能出海的技術。」
目前雙方鎖定幾項重要應用方向:
․慢性病自費針劑(如GLP-1相關)
․醫美市場的溶脂與玻尿酸給藥
․未來可能進入的疫苗、免疫療法
搭配本土藥劑、高度精準的塑膠製造技術,打造出成本可控、應用廣泛的無針式解決方案。
採訪尾聲:讓「怕針的人」有新選擇,讓「台灣製造」有新舞台
當一個老牌塑膠廠,願意投身精密醫材,當一個本土新創願意扎根技術、不走投資炒作的快速道路,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兩家公司合作,而是一整個產業生態的翻轉契機。
雅文與敦惟鎂的聯手,象徵著——從台灣出發、做出真正屬於我們的醫材技術價值。他們相信,只要把根扎深,世界就看得到台灣。
財經觀察筆記:
本次合作不只是「塑膠+生醫」的結合,更是傳產升級與新創落地的雙向實踐。尤其當全球醫材市場競爭激烈,「整合」與「技術門檻」才是護城河。這是一場值得長期追蹤的策略聯盟案例。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
-
臺北市教育局肯定北投國中女壘隊奪冠榮耀 投入百萬強化基層運動能量
(47 分鐘前) -
因應當前營建業缺工困境及大環境經濟因素,臺北市111至114年領得之建照增加建築期限2年
(1 小時前) -
高雄婦人北上迷路 北投警火速尋獲
(1 小時前) -
20歲男爬電塔觸電成焦屍 生前最後畫面曝光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