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議題—生長遲緩(Failure to thrive)
發稿日期:113年12月12日
兒童成長過程有兩大面向要注意,一個是身體的生長,一個是心智的發展。生長部分通常以身高、體重、或是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呈現。少子化時代,生活環境公共衛生進步及疫苗普及,大大地降低了兒童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更多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生長情形:『我的孩子是不是營養不良呢?為什麼這麼瘦小?』或是『他已經吃這麼多,為什麼還是長不好?』這些疑問常常在小兒科門診或健兒門診時被提出來。
兒童的生長遲緩(Failure to thrive)是一個臨床表現,並非一個疾病,影響順序常以體重為最明顯,之後為身高及頭圍。因此目前一般定義生長遲緩為體重低於生長曲線上同年齡層標準的第3~5個百分位以下,或一段時間內體重向下跨越兩個百分位線(例如由第75百分位下降到第25百分位)。
而生長所需具備條件,必須考量兒童攝取吸收的熱量,以及身體代謝利用之間,是否達到平衡。造成生長遲緩原因很多,包含器質性原因(先天性異常、心肺疾病、腸胃道功能不良、內分泌代謝問題……等等)、或是非器質性原因(餵食困難、社經壓力、親子關係……等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張芳瑗說,在健兒門診中,曾有一位一歲3個月的女童在接受疫苗預防注射時,被注意到體重只有7.5kg,根據父母描述,女童從小至今都是全母乳親餵,副食品常常要吃不吃或只願意嘗試幾口以前吃過的稀飯、吻仔魚、少量蔬菜及水果,目前發展正常可以行走,活潑好動,因此父母覺得她只是比較挑食並無大礙。醫師初步進行身體檢查,女童唇色較為蒼白,體重百分位從6個月大時的6.5kg(約15~50百分位)到目前的低於3的百分位。安排血液檢查後發現血中的鐵質嚴重缺乏,造成女童胃口不開、生長遲緩甚至已經輕微的貧血。後續經由口服鐵劑的補充及加強含鐵食物的攝取之後,女童的飲食狀況即獲得改善,體重的百分位也逐漸回升。
張芳瑗提醒,對於生長遲緩的兒童而言,必須接受完整的病史回顧及詳細身體檢查,針對其飲食狀況、營養需求及體能發展做全方位的討論,甚而需要一些實驗室的檢驗去排除可能潛在的疾病原因或是評估現行營養狀態,才能適時給予處置,以免造成後續兒童生長或發展更大的影響。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596&pid=549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
-
新北落實居住正義願景 三重區三重段青年社宅開工
(51 分鐘前) -
怪獸電力公司「幸福發電廠」在台中 新聞局長:今年耶誕台中最甜
(1 小時前) -
打造八里淡水最潮跨年 「到十三Hi!14」迎接2025
(1 小時前) -
永續 嘉 年華登場 新店警識詐再出擊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