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邁向永續韌性城市 端出防洪、親水亮眼成果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做為防洪及水岸管理的核心機關,在市府的「安全、運動與未來之都」願景下,以「安全防洪 海綿城市」、「生態河川 幸福水岸」及「智慧治理 效率管理」為三大施政目標,推進各項工作,為市民打造兼具美感和親水的韌性城市,細數2024年的政績,有許多項的施政成果都相當豐碩亮眼。
北市水利處表示,在「安全防洪 海綿城市」方面,為應對極端氣候挑戰,水利處持續加強排水與防洪能力,包括完成磺港溪的防洪與生態河川改造、福林治水園區滯洪池建設、大龍抽水站的擴建,以及地下貯留管的規劃,參考國際經驗提升都市雨水調節能力,目標將全市降雨容受力提升至時雨量88.8毫米。同時,臺北率先全國推動公共建築物防洪基準線制度,要求建築物地面層室內地板面高度應高於基地地面30公分以上,高度不足者得以設置防水閘門(板)補足,有效降低建物內的淹水風險,保障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水利處在防洪治理上多管齊下,讓臺北市成為「安全之都」。
此外,水利處積極培育自主防災社區,透過公私協力,今年已累計推動18處自主防災社區的建立,透過訓練與應變計畫,讓居民在災害發生時能迅速應對,不僅提升臺北的防洪韌性,也展現公民參與的力量,成為其他城市的參考典範。
在「生態河川 幸福水岸」方面,水利處以人本與自然為導向,將豐富的水域資源轉化為市民共享的幸福空間。例如,「淡水河空間環境營造計畫」透過整體性的水岸廊道規劃,讓市民能無障礙地通往河岸,享受自然美景;「磺港溪再造計畫」將水泥面河道改造成結合防洪與奇岩公園功能的親水場域;「景美溪及指南溪匯流口護岸再造工程」則採用自然材料取代傳統三面光結構,降低工程碳排放並復育溪流生態。此外,金瑞治水園區新落成以國產材建構而成的「田嬰小屋」,在水利與環境教育功能外,更增添了城市美學,讓市民與學生們在優美的環境中體驗與學習,寓教於樂。而金瑞治水園區則是臺北市第一座蜻蜓主題公園,根據今年的生態監測顯示,園區已記錄68種蜻蜓與豆娘,保育成效卓著。
此外,邁入第3年的「環騎臺北河濱自行車挑戰認證」,更是河岸最受民眾歡迎的年度活動,累計至今年9月,輕鬆騎、挑戰騎兩項任務已累積超過4萬人次達標,合格里程達到547萬公里,足足可以繞地球136圈!每月完成任務贈送的「臺北蓋水」徽章,即使單項增加至1000個,仍然供不應求,不但充分展現河岸空間的運動休憩功能,也達到培養民眾持續透過自行車運動的習慣,實踐市長「運動之都」的重要施政願景。
在「智慧治理 效率管理」方面,水利處運用LINE通訊軟體,推出「戀戀水綠 臺北水利」官方帳號,該帳號提供「智慧水情」服務功能,結合北市各項水情監測設施(CCTV、水位計),讓市民隨時了解目前雨量及抽水站運轉的狀態,還可以訂閱所在的里內資訊,接收降雨量與水位警戒提醒,確保颱風或豪雨來襲時,能即時掌握現況進行各項防範措施以減少災害發生,幫助大家提前應對極端天氣可能帶來的威脅。此外,臺北市88座抽水站已完成自動化監控系統建置,結合內外水監測與預警系統,透過遠端監控、監視、抽水機組自動化運轉,適時降低雨水下水道及抽水站前池水位,提升排水效率,降低積淹水風險,展現出「未來之都」的創新實力。
除了防洪治理,水利處也積極打造市民共享的親水活動與空間。今年開幕的關渡碼頭貨櫃市集,結合美食、文創與音樂,除了為市民提供全新的休閒選擇,也吸引大批遊客前來體驗淡水河的自然美景,促進水岸觀光發展;「2024水舞嘉年華」則首次將彩虹橋轉化為絢爛舞臺,展演期間成功行銷周邊的松山與內湖商圈,展現臺北多元生活樣貌;每年10月起接續在各河濱公園開展的花海,結合多樣花卉與創新裝置藝術,期能帶給市民耳目一新的觀感與美學饗宴。
回顧今年,水利處團隊的努力不僅體現在水利工程建設上,更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未來水利處將持續推動各項創新舉措,為臺北市成為「安全、運動與未來之都」而持續努力。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
增進身障者就業競爭力 織品袋包縫紉應用班結訓展示成果
(37 分鐘前) -
海洋保育署辦國家海洋污染防治白皮書發布會
(48 分鐘前) -
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民眾如赴瘧疾流行地區前請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取得預防性藥物並遵醫囑服用,同時於當地做好防蚊措施
(1 小時前) -
桃市特殊日登記結婚退燒 結婚率仍穩坐全國第一
(1 小時前) -
寒冬送暖/失智老翁外出走失 細心警地毯式搜尋終尋獲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