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產前診斷 北市聯醫:讓每個新生命都有更好的開始
發稿日期:114年5月3日
面對精準醫療技術快速進展,台灣精準醫學學會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共同合作,今(5/3)日假中興院區第一會議室舉辦「精準醫療產兒科醫護人員最前線」研討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林陳立以「AI在產前診斷與母胎健康中的應用概覽」為題發表,系統剖析人工智慧技術於產科與新生兒照護的臨床實證與未來潛力。
王智弘總院長於開幕致詞中指出:「產兒科處於人類生命的起點,推動精準醫療不只是技術創新,更代表臨床思維與照護模式的轉變。透過基因資訊整合、AI分析與公衛策略的導入,將有助於強化母嬰健康保障,實現更全面且精準的人本醫療。」
理事長周輝政則指出:「隨著基因科技、資料科學與人工智慧技術的融合,精準醫療已從概念走向臨床實踐。產兒科是最能展現精準醫療價值的領域之一,從孕前檢測、產前診斷,到新生兒疾病預防與照護,每一環節都能透過科技提升品質與效率。希望透過本次研討會,凝聚跨界共識,推動制度與臨床的雙向革新。」
本次研討會以「關鍵1000天」為核心議題,聚焦母胎健康與新生兒早期照護的重要性。馬偕兒童醫院副院長楊崑德將分享精準健康策略在產前與產後期的實務應用與效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林陳立則以「AI時代的產科進展」為題,解析人工智慧在產前診斷的最新發展及臨床實證。
林陳立指出,台灣周產期醫學正面臨多重挑戰,包括高齡產婦比例上升、不孕症增加,以及孕產婦與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根據2023年出生通報資料,早產率高達10.8%,其中極低出生體重兒達1,453人。2023年台灣嬰兒死亡率為每千人4.3,於OECD會員國中排名相對落後,顯示母嬰健康指標仍有明顯進步空間。
林陳立表示,AI技術的導入正逐步改變台灣的周產期照護現況,將成為推動母胎健康照護轉型的重要關鍵。AI應用於醫療影像分析,不僅提升影像品質與解讀準確性,更深入整合臨床資料、醫學影像與基因組大數據,發展更具精準性的產前診斷工具與高危妊娠預警機制,同時促進個人化用藥設計與新藥研發,根據個體基因特徵預測療效與副作用。特別在先天性疾病診斷方面表現卓越,已能自動判讀胎兒超音波與MRI影像,提升胎兒顏面異常、先天性心臟病及腦部病變的早期偵測精準度,亦能強化胎兒生長參數的自動量測與標準切面的辨識,大幅簡化臨床工作流程、減少操作誤差。
他特別強調,AI技術在NICU應用日益成熟,能預測新生兒敗血症、分析腦電圖(EEG)以評估癲癇與缺氧風險,未來也可整合穿戴裝置與非接觸式監測,進一步守護極早產與高風險嬰兒。
面對臺灣新生兒與嬰兒死亡率仍有改善空間,林陳立認為,AI應用是關鍵轉機。他建議政府與醫界應共同打造高品質醫療數據基礎、優化演算法驗證流程、健全倫理與法規架構,並以AI支援偏鄉孕產照護、高齡孕婦風險管理及NICU資源調度。
總體而言,林陳立表示:「AI不是取代醫師,而是強化臨床專業的利器,未來北市聯醫將在婦幼專責醫院引進AI工具,加強周產期醫療照護智能化,並且協助北市府及中央在婦幼公共衛生領域的規劃及執行,藉由此研討會將結合各領域的專家及產業界共同努力也為台灣母胎醫學的未來發展注入新契機,邁向更安全、精準且具人本關懷的醫療新時代。」
此外,國立成功大學孫孝芳教授將介紹孕前與產前擴大帶因者篩檢的關鍵角色,從基因層面提升疾病預防效益;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陳怡樺教授則關注氣候變遷對母嬰健康的長期衝擊,提出跨領域因應策略。
中午專題講座由美基生物科技簡郡緯博士主講,分享基因檢測技術於產兒科的臨床應用與未來趨勢,結合理論與實務,提供與會者深具前瞻性的實戰觀點。下午議程則由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就我國精準醫療政策進行專題報告,聚焦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的發展現況與法規規範,說明政府政策在推動精準醫療發展上的具體作為。
會中並設有「產兒科精準健康論壇」,由政府、學界、產業及臨床實務界代表共同對談,從不同視角剖析精準醫療於產兒科應用的挑戰與契機,激盪跨界合作的創新火花。活動最後將由主辦單位代表進行閉幕致詞,為此次專業交流畫下圓滿句點。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
-
台中首波物調券連發三天黃昏市場夜市也有發
(6 小時前) -
桃市推動雙語教育再升級 攜手新加坡RELC舉辦雙語師資國際增能培訓
(6 小時前) -
蔣萬安市長偕多元隊伍龍舟隊循古禮點睛 為臺北國際龍舟錦標賽、雙北世壯運祈福
(6 小時前) -
愛不缺席孝不停歇 黃敏惠表楊11位好人好事、17位孝行楷模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