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智大學突破綠氫技術 次世代PEM電解水系統榮獲雙獎肯定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元智大學機械系鐘國濱教授團隊研發次世代PEM電解水技術,榮獲國家新創獎與未來科技獎雙重肯定
在全球致力於減碳與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元智大學機械系鐘國濱教授團隊以創新思維突破傳統綠氫生產瓶頸,成功開發「次世代PEM(Proton Exchange Membrane)電解水技術」,以低電壓、低成本製造高濃度臭氧與電子級綠氫,有效減少碳排。此成果榮獲第二十一屆國家新創獎與2025未來科技獎亮點技術雙重肯定,展現元智在前瞻能源科技與低碳應用領域的研發實力。
鐘國濱指出,全球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但電力受環境影響不穩,電解水製氫因此成為儲能與減碳的重要途徑。PEM電解水具高效率、低溫操作與可模組化特性,是國際綠氫產業關鍵技術。市場預測顯示,全球PEM電解水市場將由2024年的420億元成長至2035年的1,350億元,展現強勁潛力。
元智團隊研發的「次世代PEM電解水系統」以低電壓(4V)與非貴金屬電極為核心,可將純水直接分解為高濃度臭氧(15~20%)與氧氣(80~85%)混合氣,同時副產電子級綠氫。與傳統以高壓氧氣與高電壓產生臭氧的方式相比,能大幅降低能耗與碳排,並消除高壓鋼瓶運送與儲存的安全風險。
該技術已應用於半導體廢液降解,有效取代高壓氧氣鋼瓶產生臭氧的方式,不僅減少碳足跡,也釋放廠房空間。副產的電子級氫氣可用於半導體製程中的退火、離子注入及光刻等關鍵環節,協助產業實現低碳與高效率並行的製程轉型。
鐘國濱強調,該系統以純水為唯一原料,兼具低能耗、低碳排、低空間需求與低成本特性,為半導體產業提供可行的低碳解決方案。團隊亦計畫將技術推廣至更多產業應用。隨著2050年全球氫氣需求預估將較2020年增加6至8倍,電解水產生的臭氧、氧氣與綠氫可再利用於半導體製程,並拓展至其他低碳領域。
在食品保鮮方面,團隊提出以次世代PEM技術現場製造臭氧與氫氣,取代傳統調整氣氛包裝(MAP)所需的二氧化碳與氮氣,不僅抑菌抗氧化效果佳,也減少高壓氣體運輸造成的碳排,相關技術已獲多國專利。
在綠色醫療領域,團隊研發以電解水製造醫療級臭氧、高壓氧氣與高純度氫氣,應用於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治療,曾榮獲2020年台灣創新博覽會鉑金獎,展現低碳醫療潛力。
面對氣候變遷挑戰,元智大學團隊以次世代PEM電解水技術為基礎,提出「含低碳臭氧的負碳氫經濟(Hydrogen Economy 2.0)」概念,期望從半導體製造出發,延伸至食品、醫療與農業領域,實現減碳與永續共生的未來。元智大學表示,該技術突破展現學界在能源轉型的創新力,為台灣在全球綠氫與淨零競賽中奠定重要技術與策略地位。
更多新聞推薦
● 面對新型複合災害挑戰 內政部提案修正《災害防救法》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
-
彰化設計展吸引國際目光 議會促進交流合作
(5 小時前) -
青芳同濟會出動志工隊 霜降送暖陪長輩話家常
(6 小時前) -
臺灣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 展現「品牌教育創新永續」教育成果
(6 小時前) -
「全民+1 政府相挺」普發現金專案正式啟動 政府提供5種領取管道 同步加強防詐措施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