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失真 2/合約再厚也保不了:屋況書盲區、裝潢陷阱、海砂風險一次看清

文/朱福山
買房這件事,很多人相信「簽了約就有保障」。但實務上,大多數糾紛的起點,往往是這個以為理所當然的期待。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合約到底保得了什麼、保不了什麼」,《住展》訪問律師、住保會與驗屋業者後發現,台灣住宅買賣契約雖然厚厚一疊,但真正能提供的保障,比多數買方以為的少。許多在住進去才浮現的問題,根本不是合約能決定的。

住進去後,問題一一浮現
簽下文件那一刻起,以為以後都不會有問題,但很多麻煩根本不是條文能解決的事。像阿哲交屋後才出現的噪音、牆壁震動、共振問題,就是典型例子。
昭誠法律事務所律師蘇詣倫說,這類狀況在法規上通常稱不上「重大瑕疵」,也不是告知義務的範圍,而重大瑕疵才是中古屋契約中真正能啟動「瑕疵擔保責任」的範圍。只要樓下設備是「正常運作」,即使會影響樓上人的生活,買方也很難主張賣方要負責。
這類問題最難取證,只要設備正常使用,要主張瑕疵非常困難,也就是說,合約看起來寫得再清楚,都無法處理那些住進去才會顯現的問題。
住保會創會理事長吳翃毅補充,「這類噪音完全牽涉到個人感受,最棘手的就在於,自我感受沒有標準。」
屋況說明書沒寫進去的事
另一個被誤解最深的,就是「屋況說明書」。很多買方以為這張表格能保障所有屋況,但實務上屋主填寫的是「他所知的」。那些沒有寫進去、屋主也不知道的事情,例如樓上排水管使用狀況、社區歷史漏水紀錄、牆內鋼筋腐蝕等,全部不在保障範圍。
也就是說屋況說明書,它不是萬靈丹。買賣雙方以為都有紀錄、以為有書面文件,但實際上,那張表只能處理表面與已知的事。甚至連結構性風險,也不如買方想像中的「寫了就算」。
好日子科技驗屋營運長周昱存指出,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海砂屋。許多中古屋買賣契約中都會寫「非屬海砂屋」,但這句話通常只是形式性的記載。因為檢測海砂屋需要拆除現有的材料去送驗,屬破壞性工法,且檢驗成本高沒人願意做。
「這項目有在屋況說明書裡,但有沒有被驗證,沒人得知。」周昱存說。多數內容靠屋主的陳述來記載,若日後驗出問題,賣方可以說:「我不知道」,責任難釐清。

中古屋帶裝潢,風險更高
驗屋業者與室內設計師都指出,中古屋若附帶裝潢,風險往往更高。隱蔽工程多半藏在牆內、天花板內、地板下,光靠肉眼看不到,但只要拆開確認,就等於破壞現況,等同讓賣方脫責。管線是否改動、施工是否合格、是否有偷工減料,光靠肉眼完全看不出來。
買方以為買的是現成裝修好的房子,但實際上買到的是一個無法查證的工程包。
而最容易讓買方誤以為「寫得很完整」的,其實是預售屋合約。預售屋合約通常厚厚一疊,條文看上去很細緻,但裡面有許多「彈性條款」,例如工期因不可抗力得延展、建材可在「等級相當」下調整、設計可「微調」、履約保證多半只保倒閉不保品質等,買方以為這些條文很嚴謹,但真正能約束建商的地方很少。
合約能處理的僅「可見瑕疵」
從中古屋到裝潢屋,再到預售屋,專家共同的觀察是,合約真正能保的,是那些「看得見、可驗證」的項目;但絕大多數糾紛,卻來自那些看不見、事前無法確認的地方。
進水管在牆後、老屋折舊難以目測、噪音共振測不到、海砂沒有驗、裝潢下的管線沒人知道,這些才是最讓買方痛苦的。
換句話說,買方以為紙上那份合約能提供保障,但現實是,它能處理的是「可見瑕疵」,而真正麻煩的常常是那些「不可見風險」。
延伸閱讀》
買房失真 1/看屋沒聽到、入住吵到爆:中古屋低頻噪音與震動成隱形殺手
買房失真 2/合約再厚也保不了:屋況書盲區、裝潢陷阱、海砂風險一次看清
買房失真 3/中古屋越漂亮越要驗!看屋期、5%保留款、裝潢暗病全面剖析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 住展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買房失真 2/合約再厚也保不了:屋況書盲區、裝潢陷阱、海砂風險一次看清 】
- 本文出處:住展房屋網
最新房產新聞
-
-
北士科商辦國際盤可期 輝達加持獨自升級
(8 小時前) -
萬大線一期工程進度突破82% 永平國小站迎來全台首座「可呼吸」通風井
(12 小時前) -
白吃白喝、過貸再付、開合跳讓利 建商搶客奇招大亂鬥誰最有效?
(13 小時前) -
金龍風暴籠罩一年 價量背離挑戰經濟學原理
(19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