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6 | 中央社
新研究:恐龍滅絕禍首小行星 可能來自太陽系邊緣
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終結了恐龍時代,四散的小行星碎片沉積在各地黏土層中,分析這些碎片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這顆小行星可能來自比木星更遠的外太陽系。
路透社報導,這項研究今天發表於美國期刊「科學」(Science),主要作者是德國科隆大學(University of Cologne)地球化學家費雪-戈德(Mario Fischer-Godde),他說:「源自太陽系邊緣的拋射物決定了恐龍的命運。」
根據衝擊體碎片組成成分,它是高含碳量的碳質小行星,或稱C型小行星。新研究排除了衝擊體是彗星,或者含碎片黏土層是因火山作用形成的假設。
地球白堊紀末期發生的撞擊,在今日的墨西哥尤加丹半島(Yucatan Peninsula)撞出寬180公里、深20公里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其黏土層富含銥、釕、鋨、銠、鉑、鈀等金屬物質,這些物質在地球相當稀少,但在小行星相當常見。
研究人員把注意力放在「釕」上面,具體而言,他們聚焦釕同位素在黏土層的比值,這個比值與其他已知碳質小行星相符。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地科學家戈德里斯(Steven Goderis)是研究共同作者,他談到釕之所以特別有用,是因黏土層的同位素特徵幾乎全由衝擊體的釕組成,且釕的同位素組成能用以區別內外太陽系的物質。
根據費雪-戈德,這顆小行星在外太陽系形成後,可能向內遷移成為火星與木星之間主要小行星帶的一部分,直到它不知何故往地球方向衝來,或許是受撞擊所致。
費雪-戈德表示,所有落在地球的隕石都來自小行星帶,是C型和S型小行星的碎片,所以結束白堊紀的衝擊體「也是來自小行星帶的可能性似乎最大」。
不過他也坦言,在比海王星更遙遠的區域,古柏帶(Kuiper Belt)和歐特雲(Oort cloud)也存在許多天體,而人們「基本上還不太清楚這些天體的組成情況」。
路透社報導,這項研究今天發表於美國期刊「科學」(Science),主要作者是德國科隆大學(University of Cologne)地球化學家費雪-戈德(Mario Fischer-Godde),他說:「源自太陽系邊緣的拋射物決定了恐龍的命運。」
根據衝擊體碎片組成成分,它是高含碳量的碳質小行星,或稱C型小行星。新研究排除了衝擊體是彗星,或者含碎片黏土層是因火山作用形成的假設。
地球白堊紀末期發生的撞擊,在今日的墨西哥尤加丹半島(Yucatan Peninsula)撞出寬180公里、深20公里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其黏土層富含銥、釕、鋨、銠、鉑、鈀等金屬物質,這些物質在地球相當稀少,但在小行星相當常見。
研究人員把注意力放在「釕」上面,具體而言,他們聚焦釕同位素在黏土層的比值,這個比值與其他已知碳質小行星相符。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地科學家戈德里斯(Steven Goderis)是研究共同作者,他談到釕之所以特別有用,是因黏土層的同位素特徵幾乎全由衝擊體的釕組成,且釕的同位素組成能用以區別內外太陽系的物質。
根據費雪-戈德,這顆小行星在外太陽系形成後,可能向內遷移成為火星與木星之間主要小行星帶的一部分,直到它不知何故往地球方向衝來,或許是受撞擊所致。
費雪-戈德表示,所有落在地球的隕石都來自小行星帶,是C型和S型小行星的碎片,所以結束白堊紀的衝擊體「也是來自小行星帶的可能性似乎最大」。
不過他也坦言,在比海王星更遙遠的區域,古柏帶(Kuiper Belt)和歐特雲(Oort cloud)也存在許多天體,而人們「基本上還不太清楚這些天體的組成情況」。
最新科技新聞
-
-
HBO影集一次看到爽!凱擘大寬頻推Max方案 新舊客戶優惠享暢看
(13 小時前) -
HLF高峰會在台灣!全球20家未來獨角獸在「國際新創日」激盪火花
(13 小時前) -
不是玩具!CASIO歡慶50周年 推出首款「數位戒指手錶」
(13 小時前) -
SpaceX星艦第6次發射在即 川普、馬斯克有望再度同框
(1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