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將登場 台灣專家認為應加強投資氣候調適行動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李衣綸/台北報導
11月10日起年度國際氣候盛會將在巴西展開,今年是第三十屆,簡稱COP30。各締約國領導人將在巴西貝倫,開啟兩週的全球氣候政策討論與協商。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三位專家分別從溫室氣體減量、氣候資金與氣候調適等三個面向,分享今年國際上的討論重點。專家認為積極減碳是國內外趨勢,轉型資金的挹注至關重要,但要應對氣候變遷的巨災風險,投資以科學數據整合為基礎的調適行動刻不容緩。
COP30是重要的檢核年度,各國將於會議前提交最新版本的國家自定貢獻(簡稱NDC),更新各國的減碳目標。國際上也不斷呼籲應加速募集氣候資金,以達成去年定下的目標「每年提供3000億美元資金給開發中國家」。今年主辦國巴西將極力促成各國訂下能具體引導政策的百項全球調適目標。
國立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指出,美國已經表示今年不會派高階談判代表出席COP的情況下,COP30怎麼達成今年的核心目標、促成全球合作將是關鍵。目前預計有120個以上的國家會趕在COP30前提交NDC3.0。以用國際智庫Climate Action Tracker分析來看,目前僅有英國與挪威所提出的NDC3.0符合1.5度的減碳路徑。
趙家緯呼籲台灣應加強氣候行動。在報告評估的45個指標中,全球沒有任何一項合格。若要跟上減碳應有的速度,報告指出當前減煤的速度要加快10倍。台灣應著重工業去碳化,以綠氫為例,綠氫應優先應用於鋼鐵與石化業,而非氫能巴士,才能加速難減部門的減碳成效。
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顏婉庭表示,根據2025年全球氣候金融地景報告,2023年氣候資金總額達到1.9兆美元,並且首次發現私部門投注的氣候資金超過公部門。根據2025年全球氣候金融地景報告所示,雖然目前已籌集的氣候資金,與符合1.5度減碳路徑所需要的資金存在落差,從成長趨勢來看,2018至2023年募集資金的成長率平均為19%,2021至2023年達26%。如果近三年氣候資金募集的成長率能夠維持,預計到2028年有機會接近1.5度減碳路徑所需要的資金需求。
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呼籲台灣政府應該重視調適的投資。國際沒有忽略調適,但台灣對調適的投資卻遠遠低於淨零。政府跨層級與跨部門的合作,是氣候變遷下應對巨災的關鍵,在此前政府需統一各種調適概念與描述的定義。應有一個整合性的科學平台,協助鐵道的主責單位,可以取得其他不同部門格式一致的資訊,評估鐵道面對氣候變遷下不同危害的風險,依據評估結果制定相對應的調適方法,才符合以科學為基礎的決策。同時有助於跨部門跨層級的溝通與合作。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科技新聞
-
-
超大質量黑洞吞噬恆星 釋放創紀錄能量閃光
(6 小時前) -
大立光10月營收年減5% 估11月動能下滑
(7 小時前) -
【林宏文專欄】HBM 時代將被HBF取代?輝達可能併購Micron 或 SanDisk? 南韓高頻寬記憶體之父的預言,會成真嗎?
(7 小時前) -
安圖斯科技登場 EDUtech Asia 2025 展示教育AI創新應用與智慧解決方案
(7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