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腦內科技競爭開打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琪拉編譯)
在北京市中心一家公立醫院的電腦上,突然彈出「我想吃飯」的中文字。這些文字來自一位67歲的女性,她患有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無法說話。她是一起人體試驗的受試者。試驗對象為五名患者,他們植入了一個名為“北腦一號”的硬幣大小的晶片,這是一種無線腦機介面(BCI)技術。這項技術由美國科學家主導,但專家表示,中國正在迅速追趕中。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技術研究所(CIBR)所長、該試驗的首席科學家羅敏敏表示,市場對BCI技術的需求非常強烈,潛在患者的請求讓他們應接不暇,病人說感覺太棒了,就像他們能夠重新掌控自己的肌肉一樣,。
羅教授表示,這項技術在解碼患者腦訊號並將其轉化為文字、語音或機器動作方面表現出了「極高的準確性」。他的團隊計劃在未來一年內將晶片植入50至100名患者體內,以加快人體試驗的進度。
截至5月,北腦一號表示共有5名患者植入了其植入物,數量與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相同。另一家美國公司Synchron,其投資者包括傑夫·貝佐斯和比爾·蓋茨,已對10名患者進行了試驗,其中6名在美國,4名在澳洲。
喬治城大學神經科學教授馬克西米利安·里森胡伯說:「中國確實展現出了不僅能迎頭趕上,還能保持競爭力的能力,現在實際上已經開始,並在某些領域引領該領域,令人興奮的是,兩國都在進行大量的研究活動,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了腦機介面(BCI)的潛力。」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據市場研究公司Precedence Research稱,去年腦技術市場規模約26億美元,預計2034年將增加至124億美元。但對中美兩國而言,這項技術的意義遠不止於金錢。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長期以來致力於將中國打造成為科技和經濟強國。今年3月,他在官方媒體上撰文稱,科技產業已成為全球競爭的「前沿」和「主戰場」。他的雄心壯志引發了美國的擔憂,導致一場持續不斷的科技戰爭,尤其是在半導體產業。
中國在腦機技術方面起步於1990年代,但發展迅速。2014年,中國科學家提出了開展腦科學國家計畫的想法,兩年後,腦科學被列入國家五年規劃。「腦科學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興領域。所以,它起步稍晚,但發展速度比其他國家快。國家為許多科研單位提供了大量資金,而且這筆資金每年都在增加。」曾在2021年至2023年期間在中國一家頂尖神經科學研究機構擔任研究助理的林莉莉說。
曾在兩國工作的羅教授表示,美國在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但他補充道,比較「北腦一號」和Neuralink就像比較「蘋果和橘子」。
這兩個系統不僅在植入位置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記錄的腦訊號類型以及資料傳輸方式上也存在差異,中國晶片記錄的腦區範圍更廣,但每個神經元的精度較低。
「總而言之,我不認為這兩款產品之間存在競爭或排他關係,目前尚無定論,我們還不知道哪種方案最終能更好地造福患者。」羅補充道。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最新科技新聞
-
-
《Vogue》的一則廣告引發軒然大波 AI模特兒正在顛覆時尚界?
(2 小時前) -
想換iPhone 17先緩緩!蘋果明年傳將推出iPhone Fold摺疊機
(2 小時前) -
PS6傳最快2027登場!售價不變「性能飆3倍」 疑與攜帶型掌機同步開賣
(2 小時前) -
恭喜SK海力士首次超越三星 成為全球最大記憶體製造商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