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緩解職場倦怠,還是加劇壓力?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法蘭瓷編譯
職業倦怠正成為各產業日益嚴重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倦怠認定為一種「職業現象」,它不僅僅是個人的困境,更是企業必須面對的挑戰。如今,人工智慧正在悄悄改變這個局面。
《美國預防醫學雜誌》202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職業倦怠每年讓美國公司每位員工造成的損失在4000美元到21000美元之間,若是一間擁有1000名員工的美國公司,相當於平均每年損失高達500萬美元。
為了對抗倦怠狀況,許多公司開始使用ChatGPT 與 Copilot 等 AI工具,有助於自動化重複性工作、摘要資訊、協助內容創作與專案管理。墨爾本大學與 KPMG International 針對 47 個國家、超過 32000 名員工的全球調查顯示,有 58% 的員工刻意在工作中使用 AI,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每週或每天都會使用。
然而,根據GoTo和研究公司Workplace Intelligence對全球2500名員工和IT領導者進行的一項調查,許多員工仍然浪費寶貴的時間,每天要花費2.6個小時,即每週13個小時(約佔平均每週工作時間的三分之一)在 AI 原本就能輕鬆完成的任務上。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今年2月針對200名IT專業人士的調查顯示,使用人工智慧工具的工作場所情緒耗竭率下降了25%。人工智慧不僅可以透過向員工提供個人化的提醒來減輕壓力,同時可以協助定期的工作量檢查,當任務出現失衡時發出警示,並透過即時問卷收集回饋…等,所有這些都是維護團隊健康的寶貴工具。
人工智慧顯然正在改變職場,但也有人質疑,它是否總是帶來正面效果,甚至可能推動部分員工更接近倦怠。領導力策略師暨作家 Caroline Stokes警告指出,整天使用 AI 工具就像在健身房連續鍛鍊九個小時,大腦需要時間休息、重設與恢復。此外,AI 素養是另一項挑戰; 並非所有員工都熟悉如何有效使用這些工具,這反而可能增加額外壓力。
美國心理健康與思想公司Headspace 臨床長 Dr. Jenna Glover 形容 AI是「非常有幫助的夥伴」,但員工們同時也承擔了更多的工作。 「這實際上並沒有減輕負擔,反而是騰出了更多空間,塞進更多東西 」Glover說。
Reference:
Working smarter, not harder: AI could help fight burnout — but is it?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最新科技新聞
-
英業達合作Dixon 布局印度在地生產
(7 小時前) -
全國電子高雄三民中華店盛大開幕!全館家電9折起、筆電67折再抽住宿券 冰洗豪禮6重送超有感
(9 小時前) -
華邦電:DDR4缺貨短期難解 明年營收挑戰1000億元
(16 小時前) -
摺疊三強對決! 七大項目比拚全截圖一次看明白
(16 小時前) -
台積電中科A14廠申報開工 拚2028年量產
(1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