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藝術的灰暗與曙光:從Disney出手看智慧財產權的博弈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夜未央編譯
近年來,AI生成內容的浪潮席捲各大產業,不論是文字、音樂還是影像,幾乎沒有一個創作領域能倖免於它的衝擊。許多藝術家擔心,所謂的「AI藝術末日」似乎正逐步成真,原創創作者的價值逐漸被取代。然而,在這股看似不可逆的洪流中,偶爾也會出現令人看到希望的轉折。就在OpenAI推出百分之百由AI內容構成的社群平台Sora的同一週,全球娛樂巨頭Disney成功施壓一家新創AI平台Character.AI,要求其下架未經授權使用的角色。這個案例或許能為藝術家及內容創作者爭取更多的法律保障。
Disney出手,Character.AI退讓
根據Axios報導,Disney委託律師事務所向Character.AI發出停止侵權(cease-and-desist)信函,明確要求該平台立即停止未經授權使用Disney旗下角色的行為。Character.AI是一個讓用戶與AI生成的角色互動的平台,其中包括大量知名IP角色的「模擬版」,例如《冰雪奇緣》的艾莎公主、《海洋奇緣》的莫娜、《蜘蛛人》中的彼得帕克,以及《星際大戰》的黑武士(Darth Vader)。
Disney在信函中嚴正指出,Character.AI「系統性地重製、營利並剝削了受版權與商標保護的角色,且未獲得任何授權」,這種做法「完全違背了Disney品牌與傳承的本質」。在法律壓力下,Character.AI選擇快速妥協,聲明會「立即回應並移除權利人所通報的內容」。
對比「同人創作」的辯解,顯得蒼白
面對外界質疑,Character.AI試圖將其平台上的角色模擬比擬為「同人創作」。官方聲明中提到:「有些角色是原創的,有些則是受到既有角色啟發。這就像同人小說,只是以互動的形式呈現。」
然而,這樣的辯解顯得蒼白無力。傳統的同人作品通常由粉絲自發創作,且往往不以營利為目的。而Character.AI的模式,卻是透過AI模型大規模生成並直接提供互動體驗,且平台本身具有商業營收的考量。這與個別粉絲撰寫同人文的情境截然不同,也難以逃避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指控。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並非所有AI公司都願意讓步
值得注意的是,Character.AI的迅速退讓在業界並非普遍現象。事實上,Disney與環球影業(Universal)早已針對另一家AI影像生成平台Midjourney提出聯合訴訟,目前案件仍在審理中。相較之下,Character.AI選擇合作,可能是出於對法律風險的顧忌,也可能是因為不想破壞與大型娛樂公司未來潛在的合作機會。
Character.AI甚至在聲明中強調:「我們希望能與產業和權利人合作,讓他們能在我們的平台上創造可控、具吸引力且能帶來收益的體驗。我們的目標是賦能IP擁有者,透過新的互動形式擴展角色與故事的影響力,並觸及更深的粉絲社群。」這顯示平台並非完全拒絕IP合作,而是希望透過合法管道將其轉化為商業模式。
Disney的兩面性與藝術家的尷尬
有趣的是,Disney本身其實也因嘗試使用AI技術而備受批評。無論是在動畫製作流程中的自動化工具,還是在影視內容推廣上的AI應用,Disney並非毫無爭議。然而,當涉及到自家珍貴的角色與品牌資產時,Disney展現出強大的法律手段與財力,毫不猶豫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對藝術家而言,這種兩面性或許令人感到複雜。一方面,Disney並非最佳的「創作者代言人」;但另一方面,正因為像Disney這樣的巨頭願意出面打官司、設下法律先例,藝術家們才可能間接受惠,獲得更多保護自身作品的空間。畢竟,單靠個別創作者,往往無力對抗龐大的AI企業或平台。
AI時代的IP保護:曙光還是幻影?
這起事件帶來的一大啟示是:在AI內容氾濫的時代,智慧財產權的爭議將只會越來越多,而未來的走向可能取決於法律判例的建立與執行。若Disney與其他大型娛樂公司能成功在法庭上證明AI平台的侵權行為,將可能為整個產業立下清晰的規範。
反之,若法院判決偏向AI公司的立場,傳統IP保護制度恐將面臨嚴峻挑戰。藝術家、作家、插畫家乃至音樂人,或許都必須重新思考自身創作如何在AI的時代中存活。
然而,從Character.AI的快速退讓來看,至少能讓人看到一絲曙光:並非所有AI平台都能無所顧忌地使用他人角色與作品。當法律威脅真實存在時,部分公司仍會選擇妥協與合作,而不是一味挑戰法律邊界。
AI生成內容的興起確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人擔心「AI藝術末日」即將來臨。但Disney與Character.AI的交鋒卻提醒我們,法律與產業力量仍有機會在其中發揮作用。雖然Disney本身並非完美的藝術守護者,但在智慧財產權的戰場上,它的確有能力扮演關鍵角色。
或許,AI與人類創作者的關係終將進入一個全新的平衡狀態。未來的藝術世界,可能不是單純的人類作品或AI作品,而是兩者在法律規範下的共存。這場持續進行的博弈,將決定藝術與創意的價值能否在數位洪流中得以延續。
資料來源:https://www.creativebloq.com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最新科技新聞
-
-
「Hey Copilot」就能開機 微軟讓Windows 11電腦變成AI語音助理
(26 分鐘前) -
OpenAI大手筆訂購晶片 規模遠超其營收
(1 小時前) -
不會教但會講!美國研究團隊示警 Snapchat聊天機器人防護形同虛設
(2 小時前) -
Perplexity AI也進軍語言學習了!可以背單字、片語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