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7° / 24° )
氣象
2024-03-06 | Knowing新聞

【林宏文專欄】黃仁勳說生命科學比電腦科學重要 從個人選工作到企業選題目 AI、晶片與生技那個重要?

【林宏文專欄】黃仁勳說生命科學比電腦科學重要 從個人選工作到企業選題目 AI、晶片與生技那個重要?

最近看到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談話,他說,未來不一定要讓孩子學習電腦科學,反而應該去學習最複雜的生命科學。黃仁勳這個建議,對於最近剛拿到學測成績的高中生及家長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參考;此外,對於台灣發展電機資訊及生物科技產業來說,也都有很多值得深入討論之處。

黃仁勳是在2024世界政府峰會上,針對阿聯酋AI部長阿爾.奧拉馬提問,對於當前教育應該關注什麼話題所做的回答。黃仁勳分享,隨著科技進展,未來不需要人人都會寫程式,也可以運用自如,輝達已經讓AI創造出所有人不用學程式、但也能使用的運算科技。

至於黃仁勳(下圖)提到生命科學,是因為這個行業還有太多未知等待大家去挖掘,例如從藥物探索(drug discovery)這個詞,就可以看出其中深意。因為當人們投入生命科學的研發時,彷彿漫遊在浩瀚宇宙,需要不斷地突破,最後突然有人驚呼:「快看,我發現(discover)這個!」

【林宏文專欄】黃仁勳說生命科學比電腦科學重要 從個人選工作到企業選題目 AI、晶片與生技那個重要?

黃仁勳這個說法,我覺得從輝達的角度來說很合理。因為輝達推動全世界AI突飛猛進,當生成式AI讓大家只要用講的就可以寫程式,的確未來就不需要那麼多人才投入了。黃仁勳這麼說,當然也是很得意輝達為這個世界所做的事,他是在替自己的公司按讚,也間接表達了其他公司不用和輝達競爭的意思。

不過,這裡的重點還是在於,為何黃仁勳點名的是生命科學?這個行業真有他說的這麼重要?

我在過去採訪生技產業的經驗中,聽到很多人討論生技產業的發展機會,當然有很多人看好,但也不乏看壞或質疑的聲音。有一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訪問一位生科系畢業的創業家,他說以前念生科系的學生,最常取笑自己的系是「一日生科、一生科科」,即使到今天,生科系畢業生的工作仍然沒有那麼好找。

生科系畢業生現在還會找不到工作嗎?我想應該不會,尤其是在電子業極度缺乏人才的台灣來說,更是如此。日前我與一位生技業總經理聊,她受邀到清大生科系演講,本來想順便為公司招募優秀人才加入,結果教授跟她說,「你們沒機會了,因為這裡九成的生科所畢業生,都已準備加入台積電或其他電子公司。」

這位總經理很震驚,也有些生氣,沒想到台灣電子業缺人缺成這樣,只要有一點研究能力的學生全都要,連生科所這種人才也都搶光光。電子產業以高薪將人才搜括殆盡,難怪她要為生技業抱不平。

但是,這些加入半導體業工作的生科所學生,或許暫時可以拿到不錯的薪資,但把時間拉長來看,這樣對個人、公司及產業發展,恐怕都不太正面吧?

其實,我覺得黃仁勳談生命科學很重要,我是相當認同的。因為生科領域還有太多未知,需要人類盡很大努力去發現或發明,例如人類的基因,科學家至今大約了解不到1%,有太多事情是我們不知道的,因此這個行業當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如果放眼全世界的產業結構,生技醫藥的發展仍然是顯學,但因為台灣是極度偏重電子資訊領域的科技島,在全球是非常獨特的存在,才會形成嚴重的人才排擠現象。

【林宏文專欄】黃仁勳說生命科學比電腦科學重要 從個人選工作到企業選題目 AI、晶片與生技那個重要?

黃仁勳對於未來教育及產業趨勢的看法,我發現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提供了很重要的思考點。尤其是學測結果公布,就有不少朋友在問,是要選擇最火紅的AI,或台灣最強的半導體,還是仍在萌芽成長的生物科技?

我的想法是,不管AI、晶片或生技,這些產業即使都有各自的挑戰,但也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管選擇那一個,未來肯定不會寂寞,就算在台灣找不到志趣相合的工作,也可以在地球上其他地方找到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能夠適性發展,找到他的熱情所在,只要他對自身投入的領域有熱情,不管天涯海角都會找到他的歸宿。

因此,我與很多焦慮的父母及迷惘的青少年,最常見的對話就是,不論選擇AI、晶片或生技,我相信在台灣都是好選項,這些領域也都是台灣正聚焦發展的產業,而且都已累積不錯的成績,例如晶片及AI,是目前全世界最重要的兩個關鍵產業,而台灣就在這兩個產業領域中占到很重要的位置;至於後起之秀的生技業,近年來不斷掛牌上市的生技股,也已是台灣創新經濟中很重要的一環。

當然,我也不忘提醒,若求學階段可以更重視培養跨領域的知識,會是未來職涯發展中很重要的競爭力。三十幾年前我讀大學時,有不少電機系同學研究所轉念商學與財務,我發現這些懂得及早建立自己跨域能力的同學,日後在職場上都有很傑出的表現。

如今,我覺得新的跨領域模式,財務、商學似乎已變得更像基本常識了,很多可以靠自學,但更多是靠天生的「生意仔」因子或求生存的本能。未來更重要的跨域整合,很可能是需要有生技(Bio)與資訊電子(ICT)的專業,這兩大領域都有一定的專業與難度,若可以在學校建立基本能力或拿到正式學位最好,例如讀生技的可以跨一下資訊,學資訊的跨一下電機,學電機的懂一些生命科學,未來會很重要。

不過,個人求學階段可以選擇跨界,有兩技甚至三技之長最好,但若從企業選題來說,我反而覺得要更聚焦,也就是愈做愈精準,只做自己最專精且有優勢的部分,沒有競爭力的部分就外包,就像台積電幫很多公司外包生產晶片,台灣也應利用各國不同的資源,創造自己最大的價值與優勢。

其實,台灣人口只有2300萬 ,我們不可能在每個行業都領先,就像奧運有幾百個比賽項目,我們不可能每一項都去參加,只要聚焦幾個具競爭優勢的項目,努力去拿金銀銅牌就好,至於其他做不來的,就別做了,聚焦優勢產業,利用別人的資源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條件,這才是台灣的產業發展策略。

因此,我常聽到很多人說,為何台灣沒有自己的品牌?我的感覺是,沒有品牌就算了,那也不是台灣的強項,但台灣已發展出很多擁有世界級地位的工業品牌,像台積電、廣達、台達電、研華都是,這些工業品牌比大部分消費品牌都有價值得多。

至於很多人說台灣也沒有軟體產業,我覺得這也是事實,但我並不覺得台灣不能發展軟體業,只是過去台灣發展軟體行業用錯方法。但不管有沒有軟體產業,由於硬體及半導體也需要大量軟體人才,因此台灣軟體人才大部分都在硬體公司中做軟硬整合的工作,成為支撐台灣硬體科技島的重要力量。

再深入談台灣的晶片及AI產業的未來。台灣如今在這兩大關鍵領域都已取得優勢地位,但未來應該強化或發展那些重點,我覺得有兩個方向,很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我認為IC設計是未來台灣最該加強投入的領域。台灣晶圓代工及封裝業的全球市占都有七成、六成左右,但IC設計全球市占只有兩成,距離第一名的美國很遠,且中國大陸正努力要超越台灣。

IC設計是比晶圓製造可以創造更大價值的產業,大家只要注意一下輝達與台積電的市值就可以看出差異。此外,用另一個數字也可以理解,台積電去年營收700億美元以上,他把晶圓賣給客戶,客戶做成IC再賣出去,可以創造的產值是三倍多。

也就是說,台積電賣了700億美元的晶圓,但最終它的IC設計客戶在市場創造出來的是2100億美元以上的產值,去年全世界有5000多億美元的產值,台積電生產的晶圓占全世界半壁以上江山,但客戶創造的產值則是明顯超過台積電。

【林宏文專欄】黃仁勳說生命科學比電腦科學重要 從個人選工作到企業選題目 AI、晶片與生技那個重要?

日前我主持一個論壇,台灣新思科技董事長李明哲提到一個鳳梨與鳳梨酥的比喻。他說,台灣鳳梨產值大約80億元,但微熱山丘用台灣土鳳梨做成鳳梨酥,並銷售到全世界,創造了8億元的產值。

可是,微熱山丘絕對沒有用到台灣10%的鳳梨原料,很可能連1%都不到,但卻創造了台灣食品產業很大的價值,台灣如今已有全世界最強大的半導體製造,如何讓我們的IC設計做出更多好成績,讓鳳梨原料生產出更多鳳梨酥,這是我們思考產業發展很重要的切入點。

選擇IC設計,是因為台灣已經有半導體製造非常強大的基礎,而且在IC設計領域,台灣也是除了美國之外,亞洲唯一在全球前十強占有三家公司的地方,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成績,代表台灣IC設計是有發展機會的。

第二個方向,則是另一個更重要的人才及國際化的議題。目前全世界在A I領域有三家超級厲害的公司輝達、超微及美超微,這三家公司的創辦人或CEO都來自台灣,他們的成就也絕對不下於台灣很多同類型的企業。我們應該問的問題是,為何他們都在美國創造了比在台灣更大的成就?

我沒有說台灣創業家在台灣做得不好,有很多真的都做得很好,但我想講的是,台灣的子弟到美國這個民族大融爐中,可以創造出影響力更巨大的企業。我們除了很驕傲台灣有這麼優秀的人才外,應該還有更積極主動的意義。

我覺得,若要抽取所有這些成功故事的元素,最重要的還是人才需要更大的舞台。台灣人才不要只在台灣創公司,而是應該到世界各地去創辦企業,去領導更多大公司,而且不只是用台灣的人才,而是要用盡全世界的人才,如此才能搭建更大的平台,對產業形成更大的衝擊。

從黃仁勳對AI及生命科學的看法,我確實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深入討論的議題,尤其是從這位當紅且台灣出身的企業領袖口中說出來,更值得我們深思。不論是個人職涯的抉擇,或是企業及國家對產業發展的取捨,我們確實都應該好好想想,在地緣政治挑戰下,什麼方向才是台灣最佳的策略選擇。

最新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