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5° / 21° )
氣象
2025-05-01 | Knowing新聞

工研院總營運長余孝先:面對全球AI競爭格局,台灣應找準自己的定位

工研院總營運長余孝先:面對全球AI競爭格局,台灣應找準自己的定位

「過去兩年,業界思維是買更多設備、弄更多神經元、匯總更多資料,就能贏過競爭對手,但DeepSeek的做法是將研發突破點放在如何在維持智慧程度的前提下降低運算需求,而且已證明這條路是可行的。」工研院執行副總暨總營運長兼AI策略長余孝先於陽明山未來學社爐邊座談《我對2100年的想像》中表示。



工研院總營運長余孝先:面對全球AI競爭格局,台灣應找準自己的定位


DeepSeek並非憑空出現,該公司2023年才正式成立,但其母公司由梁文峰等三位畢業於浙江大學的工程師在2015年9月創立,最初專注於量化投資領域。為了管理大量基金(累計約有四百多檔基金,總資產達一千億人民幣),團隊大量應用機器學習技術,並在此過程中累積了豐富的AI經驗與運算設備。


余孝先強調,DeepSeek震驚業界的地方在於其團隊,包括三個創辦人的絕大部分成員都是本土培養的,並非依賴海外華人學者,這顯示中國在AI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


DeepSeek採用了多個技術策略獲得突破:其一是「Mixture of Experts」(專家混合)架構,觀念上類似將「大腦分區」,使模型在學習或回答問題時,只動用約十分之一的神經網路,大幅降低運算資源需求;二是採用「知識蒸餾」(Knowledge Distillation)技術,直接向現有大型語言模型如GPT提問,並將其回答作為訓練資料,避免一切從零開始學習。


更具行業顛覆性的是,DeepSeek選擇了開源策略,將其模型架構和訓練方法公開,這將大幅加速AI的進步。「以前你只能付費使用AI服務,現在是把所有東西都公開了,任何有類似經濟規模的團隊都可以做相同的事情。」余孝先解釋道。



工研院總營運長余孝先:面對全球AI競爭格局,台灣應找準自己的定位


對於台灣的AI發展策略,余孝先表示,台灣每次有新興科技出現,專家學者們討論國家策略時,幾乎沒開會前就已知道答案:「做半導體!」。台灣不談半導體是愚笨,但只談半導體是思想上的怠惰,不應該每次答案都是半導體。


余孝先指出,台灣在某個國際AI實力評比中排名中位列第21位,雖在基礎設施如網路連接和半導體方面表現優異,但在法規環境、研發投入和商業生態系統方面明顯落後。


余孝先建議,面對全球AI競爭格局,台灣應找準自己的定位,他並不贊成「算力就是國力」把資源都投在買設備的說法。「我們不要打重量級,因為沒有那個肌肉,應該挑選一個我們能力所及的量級,在那裡做老大。」他強調,台灣真正能與他國區隔的是「企業或政府自己獨有的資料」,而非所有人都能從網路獲取的公開資料。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