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數位孿生的創新與倫理

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數位孿生(Digital Twins)從工業應用跨足時尚產業,標誌著人機互動模式正在根本轉變。瑞典服飾品牌H&M於2025年宣布與模特兒及經紀公司合作,推出30位模特兒的數位分身,計畫讓這些AI生成的虛擬人物參與社群媒體及行銷活動。這項創舉無疑為時尚圈帶來一股數位旋風,但其背後所隱含的職業替代、倫理界線與產業再分配問題,值得深思。
從表面來看,H&M所推動的數位孿生策略呈現出極高的前瞻性。與傳統虛擬模特兒不同,這些AI分身由模特兒本人持有所有權,具備可授權性,甚至可跨品牌使用,包括H&M的競爭對手。這種「數位自我擁有權」不僅為模特兒帶來自主性,也代表著AI運用邁向更具人本倫理的新階段。這是H&M試圖平衡技術與人類角色的嘗試,是引導AI進入產業的起點,而非AI取代模特兒的終點。
即便如此,問題依然層出不窮。首先是對傳統產業鏈從業人員的威脅。攝影師、造型師、化妝師等在模特兒產業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數位分身能夠直接生成穿搭、表情與肢體動作,不再需要實地拍攝與後期處理,對上述職位形成實質排擠。模特兒在首次看到自己的AI分身時,既興奮又不安,「那是我,卻又不是我」。這種真實與虛構之間的模糊界線,正是AI技術進入人類感官領域後所帶來的倫理震盪。
數位孿生技術其實並非始於時尚產業,工業界早已透過數位分身實現智慧製造、建築管理與資源優化。例如藉由虛擬模擬機器設備運行與能源消耗,企業能提早預測故障、減少浪費,達到永續目標。在這些場景中,數位孿生是效率的推手、創新的催化劑,幾乎毫無道德爭議。但當技術延伸至具強烈人文與美學價值的時尚領域時,其挑戰也隨之擴大。
不只H&M,AI與數位分身技術也正在司法、媒體、娛樂等高情感密度場域中進行實驗性應用。例如美國亞利桑那州近期就出現死者家屬製作AI分身,讓被殺害者以數位影像「親自」向殺人者陳述心聲的案例。此舉雖感動法官與旁聽者,卻也開啟了對「誰能替死者發聲」的深刻反思。當AI分身的話語其實是由生者編寫腳本,「科技的真誠」是否等同「人的真實」?這一問題,也同樣適用於數位模特兒的行銷代言。
另一方面,數位孿生在技術上也面臨複雜挑戰。未來發展須解決資訊整合、模型相容性與生成式AI參與等多重議題。要真正做到虛實同步與高擬真性,仍需大量演算法調校與資料治理能力。此外生成式AI技術雖能快速建立3D模擬與場景變化,卻也帶來深度偽造與虛假敘事的風險。
回到H&M的案例,雖然品牌已宣布所有AI影像將標示浮水印,並優先用於社群行銷,但這類標示能否阻止AI影像被斷章取義、被非法複製甚至誤導消費者,仍未有充分機制保障。尤其在平台演算法推播與視覺疲勞現象普遍存在的社群生態下,用戶是否能清楚辨識「這是一個AI模特兒」,本身就是一個存疑的命題。
對於消費者而言,數位孿生模特兒或許能滿足快速、更新、更換的視覺需求,甚至讓時尚更具包容性,模特兒不再受限於身體形象、地理位置或年齡。但對於產業本身而言,這是一場涉及職能重組、價值重建與倫理重構的深層革命。當虛擬模特兒不再受限於物理現實,品牌是否會逐漸放棄對真人的投資與養成?未來的時尚是否只剩演算法運算出的「完美」比例,而失去人性的不完美之美?
數位孿生與AI技術的應用,不該僅止於「效率提升」或「行銷創意」的層次,而需上升至人本價值與產業倫理的維度。真正的創新,不應是用技術替代人,而是以科技為人類擴展想像、保障權益與促進公平的工具。H&M讓模特兒掌握AI分身的所有權,是一項重要的制度性實驗,未來其他品牌若能仿效,或許能讓科技進步的同時,也維持住產業的多元與人性。
AI與數位孿生技術正在重塑我們所理解的「人」與「影像」的界線,在創新之中,我們不該只有興奮或焦慮,更應有制度、法律與倫理。否則今日是模特兒的分身,明日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分身。到那時,我們怎麼解釋「那是我,但又不是我」?
最新科技新聞
-
-
COMPUTEX 2025/從科技企業轉向基礎建設 黃仁勳:輝達轉型AI基礎建設公司
(1 小時前) -
COMPUTEX 2025/施崇棠:AI工廠將掀起下一波工業革命、要光速進行
(2 小時前) -
中小企業融資三解方!《資金永續力》系列課程聚焦永續轉型與金融實務
(3 小時前) -
COMPUTEX 2025/黃仁勳背板感謝122家台廠 點名17所大學共同培育人才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