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3° / 30° )
氣象
2024-04-05 | 中央社

建築傾而不倒 美媒讚台灣長年做足防震功課

台灣4月3日發生芮氏規模7.2地震,921地震後25年來規模最大。外媒注意到相較國外強震後一片廢墟的景象,幾十年來從震災學得教訓、加強建築法規範讓台灣更能抵禦地震來襲。

自4月3日的主震以來,已有500起震央在花蓮縣及花蓮近海的地震;其中有感地震等級在3級以上的有241起。若以地震規模來看,共有21起地震規模達5以上。

紐約時報指出,儘管建築物面臨一次又一次搖晃,但大多仍能屹立不倒,即使是受損最嚴重的幾棟建築基本也大致完好,居民可從樓上的窗戶爬到安全地方,這些建築凸顯台灣這些年為應對這類地震所做的準備。包括建築規範的改進、公眾意識的提高、訓練有素的搜救行動乃至一些好運,讓傷亡相對較低。

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全球韌性研究所(Global Resilience Institute)主任奧德瑞奇(Daniel Aldrich)說:「其他社會若遭遇類似地震,傷亡往往更為慘重,台灣這次大多數的罹難者看起來是死於落石,而非建築倒塌。」

紐時指台灣自1974年起就把抗震需求納入建築法規,之後幾十年台灣的建築法規制訂者也借鑒世界其他重大地震的經驗教訓,以強化自身規範。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後,台灣對數千棟建於921之前的建築進行檢查與補強;2018年花蓮再次發生強震後,當局下令新一輪建築檢查,之後建築法規多次更新。

國家地震研究中心主任周中哲說:「我們最近20年已翻修1萬多棟學校建築。」他並表示過去6年來,政府還藉由添加新的鋼筋支撐及增加梁柱尺寸,強化私人公寓大樓,距離花蓮部分倒塌建築不遠的一些老樓房,就是靠這種翻修挺過3日的地震。

紐時指出,台灣的相關努力讓即使是最高的摩天大樓也能承受不時的地震撼動,台北101大樓的設計要求能抵禦颱風和地震。但專家們仍表示,還是有不少建築亟待採取更多措施來強化或拆除不符合標準的結構;這類呼聲在這次地震後更加頻繁。

華爾街日報指出,地震學家表示出於多種原因,包括震度較輕及與921地震本質不同,這次花蓮地震的破壞性較小,然而相對較輕的損失也說明政府嚴格執行工程規範的價值所在。

報導指台灣有關單位在921之後修訂建築規範並強力落實。較新的建築按照更高的標準建造,較舊的建築則獲補強。政府還在全島設立測站以便更能監測地震,此外也加強公眾地震安全教育。

2023年初土耳其規模7.8強震造成5萬人罹難,大量建築淪為瓦礫堆的景象令人怵目驚心。包含中國在內世界各地常因地震造成大量傷亡,往往歸咎於劣質或老舊建築,這次在中國社群媒體上就有人對台灣建築在這次地震倒而不崩表達讚許。

花蓮縣政府建設處處長鄧子榆說:「建築設計的概念,本質上就是遇輕微地震能完好無損,遇中度地震可修復,遇強震時不倒塌。」

史丹佛大學訪問學人、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林宗弘表示,921之後蓋的公共建築遭遇地震時普遍表現良好,災損較嚴重者往往出現於幾十年前所建的老舊民宅。

台灣最重要的企業、全球最大的先進半導體製造商台積電也從先前地震吸取教訓。台積電表示,他們在建築物安裝阻尼器吸收地震能量,也一直有在做定期演習,確保減少損失並更快恢復營運。這次地震雖讓一些工廠的少量設備受損,部分營運受影響,但關鍵設備都完好。

紐時另指出,台灣應對地震的韌性也來自強大的民間力量,包含退伍軍人團體及像慈濟基金會等機構,能為受災居民發送食物、金錢、安置、諮詢和兒童照顧。慈濟基金會災害管理專員黃玉琪表示,非營利機構已從過往的災害吸取經驗。

他說:「現在我們的災防應對工作更系統化,也有更佳的災防意識。

最新社會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