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評估天差地遠 引爆花蓮光復鄉18死6失蹤悲劇

[周刊王CTWANT] 號稱今年「風王」的強颱樺加沙,9月23日自鵝鑾鼻外海往廣東方向北移時,攜帶龐大外圍水氣,導致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潰決,瞬間傾洩超過6千萬噸洪水,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的蓄水量。洪流夾帶泥砂與巨石,以迅雷之勢湧入光復鄉市區,造成18人死亡、6人失蹤,超過百人受傷,校園與民宅毀於一旦,成為台灣罕見的堰塞湖溢流大災難。
根據《鏡週刊》調查指出,釀禍的堰塞湖其實早在7月薇帕颱風期間就已形成。當時馬太鞍溪上游支流因崩塌阻斷河道,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7月26日即發現異狀,並緊急啟動應變小組,動員空勤總隊直升機多次空勘,並在壩頂設置水位計持續監測。後續陽明交通大學與台灣大學團隊各自進行模擬評估,卻出現差距甚大的結果,也埋下日後撤離爭議的伏筆。
相關資料顯示,該堰塞湖壩高約200公尺,壩體體積超過2億立方公尺,最大蓄水量可達9,100萬噸。專家早就推估,即使僅以日常降雨計算,10月初也可能發生溢流,因此開闢便道或以炸藥爆破都被否決,最後僅能強化監測,下游則進行河床疏濬與橋墩補強,盼能降低風險。
隨著颱風逼近,農業部9月17日建議花蓮縣政府撤離259戶、697人,但2天後縮減至百戶,21日又修正為180戶、約500人。撤離規模一縮再縮,引發內政部長劉世芳憂心,緊急致電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徵詢專業意見。李鴻源隨即召集台大土木團隊重新推算,結果顯示情況極為危險。當晚內政部立即下令擴大撤離至1,800戶、逾8千人。
花蓮縣政府接獲通知後,隔日早晨透過廣播車與村里系統宣導撤離,但未強制執行,約5千人選擇「垂直避難」,留在自家二、三樓。
但由於光復鄉多數民宅為鐵皮、木造或磚造,結構是否足夠抵抗洪流仍不可知,再加上居民未曾進行過相關演練、缺乏糧水準備,造成傷亡慘重。更有災民痛批根本沒接到撤離通知,部分村里廣播設備甚至失靈,錯失逃生時機。
知情人士透露,這次死傷最嚴重的大同村,其實在交大與台大的評估報告中,都被列為優先撤離區域,但縣府僅止於宣導,未逐戶勸離。
農業部林保署組長劉忠憲坦言,這是台灣從未遇過的極端天災,不同團隊模型差距過大,讓決策過程備受質疑。他說,外界批評「制度殺人」讓他無奈又自責,但強調所有判斷皆依循專業。
延伸閱讀
最新社會新聞
-
114年清水區長青學苑結業典禮暨成果展溫馨登場 長者活力滿滿 精彩演出感動全場
(7 小時前) -
「幸胡之味」延續香氣熱潮 西港、佳里胡麻節聯袂登場
(7 小時前) -
「舞動青春 反毒最萌」 南市齊向毒品Say No!
(8 小時前) -
2025鯤鯓王平安鹽祭本周盛大登場
(8 小時前) -
北港媽祖南都巡歷遶境活動 請用路人多注意路況 提早改道
(8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