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6° / 31° )
氣象
2025-10-02 | 周刊王

波波之死2/國際列「極危」台灣卻非保育類 波口鱟頭鱝慘淪制度犧牲品

波波之死2/國際列「極危」台灣卻非保育類 波口鱟頭鱝慘淪制度犧牲品
波波8月身體就出現傷口,海科館卻稱波波身體健康、無野放必要,牠竟在9月7日就因傷口感染身亡。(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周刊王CTWANT] 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鎮館之寶」波口鱟頭鱝(暱稱波波),9月7日因傷口感染不治身亡,消息曝光後引發熱議,而波口鱟頭鱝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紅色名錄「極危」物種,在台灣卻非保育類動物,其實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在2022年就開始評估,卻因學者的不同意見而遲遲無法納入,如今又遭「養死」成為制度犧牲品,動保團體也呼籲盡快將其列為保育類,別讓珍稀動物再度遭受傷害。


波波之死2/國際列「極危」台灣卻非保育類 波口鱟頭鱝慘淪制度犧牲品
波口鱟頭鱝個性溫馴、長相憨厚,以圓鈍的頭部和藍黑色的身體而聞名,是國際公認的極危物種,在台灣卻遲遲沒被列為保育類。(圖/報系資料照)

波口鱟頭鱝又名飯匙鯊,鱟殼鯊,最大體長可達300公尺,主要分布於紅海、印度洋、印尼、澳洲東北部、中國南海和東海南部,臺灣則在北部及東北部海域出現,其個性溫馴、長相憨厚,以圓鈍的頭部和藍黑色的身體而聞名。

「波波」則是海科館在2022年3月,透過中間商向漁民購買,並將它奉為「鎮館之寶」,還以牠每天都會換牙作為宣傳廣告,吸引大批民眾前來欣賞,但隨著波波逐漸長大,其居住的水缸明顯無法滿足其活動空間,連正常游動或轉身都成困難。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24年便發現「波波」的體長已接近缸體極限,透過立法委員陳培瑜向教育部詢問後,得知館方預計2025年6到10月將其野放,並展開相關訓練,卻以沒有「衛星標籤」為由持續拖延計畫,最終導致波波疑似不斷撞擊而出現傷口,9月因傷口感染而身亡。

而波口鱟頭鱝在國際上早已是公認的極危物種,卻遲遲沒有被納入台灣的保育類動物,其實海保署2022年就開始評估,卻因學者們的不同意見而無法通過,這也導致波口鱟頭鱝遲遲無法取得保育類身分。

由於波口鱟頭鱝被納入保育類後,漁民就不能捕撈,而如今部分學者與漁民合作,打撈到會後通知學者前往採樣以進行生理學研究,部分學者為了滿足自己的學術私心,這才阻擋波口鱟頭鱝成為台灣的保育類,也讓政府無法編列經費,展開全方面的波口鱟頭鱝保護。

動保團體因而呼籲海保署盡快通過波口鱟頭鱝的保育類身分,並希望教育部更加謹慎審核海生館、海科館等單位資格,別讓這些場所打著教育和保育大旗,實則因不專業而傷害動物。


波波之死2/國際列「極危」台灣卻非保育類 波口鱟頭鱝慘淪制度犧牲品
立法委員陳培瑜近日召集動社、海科館和相關單位開會,海科館承諾不再進口大型魚類,並評估野放館內的汙翅真鯊和大理石魟。(圖/翻攝陳培瑜臉書)

陳培瑜在9月26日邀動社、海科館和相關單位召開會議,要求海科館改善,海科館則承諾提出波口鱟頭鱝死亡的檢討報告、未來不再進口大型魚類,且館內目前飼養的汙翅真鯊、大理石魟,開始評估野放、移置或其他最有利於動物福祉的措施,也答應改善館內硬體設施、環境豐富化、人員專業技能。

對此,海科館長王明源坦承龍王鯛已經離開,他表示,龍王鯛在17年前購入,從5公分一直養到現在,多年來都將牠當成孩子疼愛,但同仁5月換水時未依照標準作業流程,在換水時離開位置,導致缸體沒有入水而水位不足,工作人員發現時,龍王鯛已經缺氧,搶救後仍不幸往生。

王明源對龍王鯛的離開致上最大歉意,他表示,這是低級人為疏失,後續已終止養殖人員契約,且對相關督導人員也做懲處,並依動保法回報動保所和上級單位,動保所也做出裁罰,而海科館後續不會再進口和飼養大型魚類,將著重觀賞群聚魚類,並強化人員的飼養SOP和再教育,並提供比較好的生物維生系統,朝生物友善環境進行調整。

海保署海洋生物保育組長羅進明表示,波口鱟頭鱝在2023年和2024年都有進行是否納入保育類的評估,但學者依據評估標準表討論後,認為波口鱟頭鱝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印度洋,在太平洋特有性不足,學術研究的部分的確有在會議上討論,但這不是波口鱟頭鱝無法納入保育類的主因。

羅進明說,保育類動物的評估標準表是早年依野保法設定,比較偏陸地動物思維,3月時有針對該表進行檢討,從源頭看標準表給分內涵希望進行整體檢視和評估,未來能夠更新沒納入保育類的物種,而目前保護動作也在持續中,將會針對捕撈到的漁民給予生態獎勵,讓波口鱟頭鱝打上衛星標籤後放回,並透過漁業署,讓漁民知道這些生物需要更好的保護,透過海保法進行管制。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