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8° / 14° )
氣象
2024-12-06 | 火報

苗栗縣議會議長李文斌:用愛心與行動擁抱每一寸苗栗土地

火報記者 洪俊維 / 綜合報導



苗栗縣議會議長李文斌,是一個在地方上家喻戶曉的名字。他的故事就像是一本勵志傳記,從一名「黑手」技工成長為地方議會的領航者。他不僅專注於基層建設,更用真摯的情感連結苗栗的土地與人民,把一顆為家鄉奉獻的心融入每一個政策與行動中。



苗栗縣議會議長李文斌,是一個在地方上家喻戶曉的名字。他的故事就像是一本勵志傳記,從一名「黑手」技工成長為地方議會的領航者。他不僅專注於基層建設,更用真摯的情感連結苗栗的土地與人民,把一顆為家鄉奉獻的心融入每一個政策與行動中。



苗栗縣議會議長李文斌:用愛心與行動擁抱每一寸苗栗土地
李文斌議長是推動愛心的終身志工。


走進苗栗,有一位家喻戶曉的阿斌哥,而這位阿斌哥,是現任苗栗縣議會議長李文斌。李議長的好名聲,正是純樸的苗栗人用真誠與務實對待生活及他人態度的最佳寫照。



從黑手到議長 苗栗子弟的勵志旅程



李文斌議長早年的工作是在台中擔任俗稱「黑手」的汽車修護,這份基層勞動讓他深刻體會到平凡百姓的生活壓力與需求。二○○二年時,李文斌返回苗栗後龍代父出征鎮民代表,初試啼聲即順利奪魁並擔任代表會副主席,隨後更一舉直攻議員,至今已五連霸,能夠獲得選民如此的信賴,奠基於他的從政初衷「不願看到家鄉的聲音被忽視」。二○一八年,他以穩健的實力當選苗栗縣議會副議長,隨後於二○二二年當選議長。李文斌待人和善、以實幹為本,不靠浮誇的政宣,而是透過一步步扎實的政績,贏得鄉親及同仁的信賴。
李文斌認為,基層的苦與累,是苗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支撐地方發展的重要基石。他表示「我不只是站在這片土地上,更要站在人民的心裡,這樣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需求。」這種樸實卻深刻的情感,讓他的政途始終腳踏實地。



苗栗縣議會議長李文斌:用愛心與行動擁抱每一寸苗栗土地
李文斌長期投入弱勢關懷。(成立阿斌哥大愛協會)用行動關懷每弱勢底層家庭及長輩。


從政以來,公益事業始終是李文斌的重要使命。二○○九年在擔任後龍鎮代會副主席期間成立了「阿斌哥大愛協會」,不僅投入資源改善弱勢家庭的生活條件、協助服務清寒弱勢喪葬、免費愛心便當、提供清寒學子獎學金及認養註冊費、發放白米、關懷植物人、協助癌童、評估購買醫
療器材等,面對資源有限的現實,李議長總是主動與企業、社會團體對接,創造更多合作機會。如今阿斌哥大愛協會已在苗栗十四鄉鎮市成立服務據點,並預計在二○二五年完成全縣行政區覆蓋,擴散更多的愛心與善行。



議員任內政績亮眼 提升苗栗在地價值



在議員和議長任內,李文斌也積極推動地方建設,他主導推動的道路修繕計畫,讓多處偏遠鄉村擺脫交通困境,也透過加強排水系統建設,減少了當地居民長期困擾的淹水問題。
除了硬體建設,他也重視軟體發展,例如,倡導文化保存與創新,積極推廣苗栗特有的農特產品,並融入地方文化,讓苗栗的產業更具競爭力,他提出的觀光發展計畫,結合智慧技術與自然資源,吸引更多外地旅客,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動能。



苗栗位於高科技的新竹與中部大都會台中市之間,過去發展有限。當上議長、站在更高的視野通盤考量,李文斌更發現因為竹科效應,苗栗也存在「重北輕南」的問題,南部十鄉鎮的發展明顯較落後於以竹南、頭份為核心的北部八鄉鎮。但如今隨者中央的「桃竹苗大矽谷計畫」啟動,在鍾東錦縣長的推動下位於後龍三百三十公頃的園區終於核定,未來有了園區及高鐵的帶動,勢必能重新帶動苗栗南邊的發展,達到區域平衡。另一方面,苗栗可以透過智慧城市建設,提升行政效能與市民生活品質,打造更好的公共服務,並於此同時兼顧農業轉型,只要能有效推動綠能技術應用於先有的觀光、精緻農業,苗栗就不僅是生產的基地,更可以是創新精緻農業的最佳典範。



苗栗縣議會議長李文斌:用愛心與行動擁抱每一寸苗栗土地
李議長配合縣府各項建設推動不遺餘力!堪稱拼命三郎


在李文斌的心中,始終相信「苗栗不能只看今天,而是必須為下一代創造永續性的未來」。也是因為這個信念,他對於改善教育資源分配、提升基層醫療服務特別重視,唯有打造苗栗成為一個結合智慧、文化與永續的幸福之城,才能讓每個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都感到驕傲,也能吸引更多遊子返鄉、甚至是新的外縣市移民。



李文斌的一生,始終圍繞著「家鄉」這兩個字,如今成為議會領袖,除了有更多的能力來推動苗栗的發展,他的初心未曾改變,希望藉由議長的高度來實際擴展「愛」的關懷,他相信只要自己這份愛心可以被人認同,一定能吸引更多人參與、成為改變社會「善的力量」,他也將在這條路上努力前行,成為推動愛心的終身志工,為創造美好和諧的社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這篇文章 苗栗縣議會議長李文斌:用愛心與行動擁抱每一寸苗栗土地 最早出現於 火報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