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林泰元博士談 催生臺灣幹細胞外泌體的靈魂人物們
短新聞人物專訪臺大藥學研究所林泰元所長細數幹細胞、外泌體的台灣領導人物。

林泰元博士指出, 1983到1984年,臺大有一位陳耀昌醫師,一位林凱信醫師,他們在做骨髓移植,骨髓移植就是一種幹細胞移植。
1998年, James Thomson發表如何利用人類的胚胎做成人類胚胎幹細胞,全世界轟動。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就意識到臺灣必須要做幹細胞的研究,所以就從海外廣徵人才,後來對臺灣幹細胞研究領域影響最大的人,就是游正博教授。
林泰元博士說,在2003年游正博教授回到中央研究院,擔任細生所(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所長,之前稱之為動物所,在中研院成立幹細胞研究室。當時年輕的學者,包括郭紘志研究員、沈家寧研究員、林泰元以及太太黃彥華特聘教授…等等,就是在那時加入游正博老師的實驗室,算是第一批臺灣本土訓練出來的幹細胞研究學者。現在已形成相當大的主流族群。
一直到2013年,諾貝爾獎給了研究外泌體的三位科學家,他們分別是美國科學家James Rothman和RandySchekman,德國科學家Thomas Südhof。
林博士強調,前幾年,臺大沈湯龍教授創立「臺灣外泌體協會」,與日本的外泌體協會有非常好的互動,加上外泌體在臨床應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所以外泌體在這幾年開始在臺灣蓬勃發展。
另外,做發生發育學Development Biology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央研究院院士鍾正明教授,他的研究影響,包括臺大、榮總、成大幾個重要團隊的研究方向。
林泰元所長細說來時路,游正博是他的指導老師,創立臺灣幹細胞學會後,交棒給臺大醫院的前院長,何弘能院長。何院長接下了臺灣幹細胞學會的理事長,他是何理事長時期的第一任祕書長,大家一起在推動臺灣的幹細胞教育,包括年輕學者的培育,學生的培育等等。
臺灣早期比較成功的人類胚胎幹細胞,就是何院長團隊做出來的,臺灣有自己的胚胎幹細胞,對於適合國人的藥物開發就很重要,何院長在這方面做非常大的貢獻。
幹細胞、外泌體被台灣生技產業認為是下一個護國神山,這一段超過40年的漫漫拓荒長路,值得留下更多的軼事。
這篇文章 台大林泰元博士談 催生臺灣幹細胞外泌體的靈魂人物們 最早出現於 火報。
最新社會新聞
-
-
葉丙成涉洩性平案風波 台大副教授抱不平:事實未明不應亂臆測
(5 小時前) -
庭上哽咽喊「打棒球的孩子都在看我」仍遭電子監控 辜仲諒冷笑離開法院
(5 小時前) -
南投縣府關懷機構院民 端午送暖傳遞溫情與祝福
(5 小時前) -
高雄市府積極推展國際交流 市長陳其邁:跨局處合作提升城市能見度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