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模擬複製到戰略實踐 ? 青年國際接軌的深層挑戰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臺中市政府日前盛大舉辦的「2025台中市青年模擬聯合國暨國際議事培訓營」甫落幕,標誌著這項活動已邁入第五個年頭。這次規模空前的培訓,吸引了來自全臺五十七所高中職與大專院校、近三百六十名學子共襄盛舉,無疑是臺灣青年積極擁抱國際參與熱忱的一次高光的展示。
台中市副市長鄭照新強調,活動核心在於培養青年的「城市外交」與「國際溝通力」。然而,我們必須在肯定其積極意義的同時,以更具穿透性的視角,深入剖析這場「小型聯合國」背後所折射出的結構性挑戰。這類高規格的模擬活動,究竟是青年接軌國際的有效橋樑,抑或是當前教育體系在全球化逆流中,一場充滿矛盾的戰略對話?我們必須檢視其短期效益與長期影響之間的落差,並提出更具前瞻性的策略觀點。

批判性思維與結構性複製的張力
議題深度:是挑戰秩序,還是複製論述?
本次模聯營的議題設定,展現了高度的時事敏感度與國際視野,不僅涵蓋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傳統範疇(如國際安全、能源永續、性別平權),更直面全球政治經濟的尖銳議題,包括全球關稅爭議、區域政治衝突,以及東協貿易挑戰。
這種將宏觀理論與微觀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設計,確實為學子提供了難得的「世界脈動」體驗。然而,我們必須審慎檢視,這種對國際議題的模擬討論,能否真正轉化為青年對複雜國際情勢的「批判性分析能力」?
我們要追問是:這些青年們在模擬議事廳中,是被鼓勵去挑戰既有的國際秩序、強權邏輯,提出具備顛覆性視野的解決方案,抑或是僅僅嫻熟地扮演好一個「外交代表」的角色,在既定框架內進行論述?
如果議題缺乏對既有結構的深層質疑與挑戰,模擬演練極有可能淪為對國際秩序的簡單複製,而非對未來挑戰的創新預判與提供解決方案。真正的國際競爭力,來自於對全球體制缺陷的敏銳洞察,以及敢於突破知識舒適圈的批判勇氣。
跨文化交流:校園理想主義與現實政治的鴻溝
活動中,國際學生們扮演觀察員,提供多元視野,此種「大手牽小手」的跨文化互動模式,被視為培養青年「跨文化視野」的關鍵。在全球化逆流與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具備與不同文化背景者進行有效溝通與協商的能力,是青年在全球舞臺上的必要競爭力。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校園環境中建立的「模擬理想主義」交流,與真實國際政治場域中的利益衝突、權力博弈,仍存在巨大鴻溝。真正的「城市外交」,不僅是參與會議,更需要具備將地方利益與全球責任相結合的戰略性思維。
我們不能滿足於表面的友好交流,而應當要求這類培訓營提供更具實戰性的情境模擬,讓青年學子們深刻體會到,國際事務的決策過程,往往充滿了「表面上可行,實則效果受限」的複雜權衡。實踐性的外交能力,必須建立在對國際政治殘酷現實(Realpolitik)的戰略現實主義理解之上。
策略盲點:資源分配失衡與長期競爭力的脫節
短期效益優先與城市長期戰略的脫節
從臺中市政府的角度來看,舉辦模擬聯合國活動,是推動「城市國際化」與「青年發展」的有效手段。其短期效益顯而易見:提升城市能見度、展現國際教育成果。
然而,從臺中城市長期經濟競爭力的角度審視,我們必須思考:這類活動的資源投入,與其對城市整體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等實質領域的貢獻,是否達到合理的投資回報率(ROI)?
如果青年國際行動力的培養,僅僅停留在模擬與培訓的層面,而缺乏與臺中市核心產業鏈(如精密機械、智慧製造、綠色能源)的深度綁定與結合,那麼,這類活動最終可能只會成為一種「立即、短期」的教育成果展演,而無法真正轉化為臺中乃至臺灣在國際舞臺上的「長期戰略競爭力」。有效的培訓必須與臺中經濟生態系統產生共振,進而實現從政策思維到產業執行的貫穿。
教育資源分配的結構性不均:精英化風險
模擬聯合國活動的成功舉辦,同時也隱藏著臺灣教育資源分配的結構性困境。這類國際議事培訓,往往集中於資源相對優渥的都會區學校或私立學校,這些學校擁有更充裕的經費、更專業的指導師資,以及更早接觸國際事務的機會。
這導致了國際視野與行動力的培養,成為一種「精英教育」的附屬品,而非普及性的公民素養。對於偏鄉或資源匱乏地區的學生而言,參與門檻過高,形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國際參與鴻溝」(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 Divide)。
這種不均等的資源分配,使得國際教育的成果無法普惠,反而可能加劇社會階層的固化。臺中市政府與教育單位應當反思,是否應將資源投入的重心,從「錦上添花」的精英培訓,轉向「雪中送炭」的基礎普及,確保每一位青年學子,無論其出身背景,都能獲得培養國際行動力的基本資源與機會。

戰略轉向:從概念討論到行動實踐
執行力缺口:數位治理與能源轉型的實踐挑戰
本次活動特別強化了「數位治理」與「能源轉型」等關鍵議題,鼓勵學生們踴躍提出具創新與實踐價值的行動方案。這兩個議題不僅是聯合國的核心目標,更是當前臺灣面臨的關鍵挑戰。
然而,這類議題的解決,需要的絕不僅是議事規則的嫻熟,更需要跨學科的專業知識、技術細節與工程實踐能力。如果討論僅停留在概念層面,最終可能導致的結果是:青年們雖然能言善辯,卻缺乏將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政策執行力」。
真正的國際行動力,應當是能夠深入探討政策對普通民眾(例如:那些關心能源價格上漲、關注數位落差的基層民眾)的實際影響,並提出具備社會公平性與技術可行性的具體解決方案。
彌合國際參與鴻溝的政策建議
為確保國際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並將「國際行動力」納入普及性公民素養,我們建議採取以下策略,推動資源的公平分配和在地化:

從「扮演者」到「未來領航者」的策略轉捩點
臺中市政府舉辦「青年模擬聯合國」活動的成功,為臺灣的國際教育注入了活力,但我們必須將其視為一個策略性的起點,而非終點。要真正培養出能夠「成為未來世界的領航者」的青年,我們必須推動這類活動從「模擬」向「實踐」的策略轉向。
這意味著:
只有當「長期競爭力」這幾個字,真正被寫入城市發展與青年教育的頂層設計中,我們才能期待,這些在議事廳中意氣風發、熱情奔放、精力充沛的青年們,能夠在未來的國際舞臺上,為臺灣爭取到更具更實質意義的發言權與更為實質的影響力。
最新社會新聞
-
曹賜斌醫師於醫師節慶祝大會 榮獲「台灣醫療貢獻獎」殊榮
(29 分鐘前) -
卦山法拍市集成效豐碩 彰化分署單場為國庫入帳千萬元
(31 分鐘前) -
曹賜斌醫師突破性麻醉法獲國際期刊肯定
(33 分鐘前) -
高雄消防局那瑪夏分隊前進校園 防火教育從小紮根
(43 分鐘前) -
執行署雙11專案全國拍定3.4億元 遠航1客機拍出
(46 分鐘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