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7° / 23° )
氣象
2025-11-22 | 焦點時報社

農試所深耕農業130載 百卅週年慶 創新科研耀新篇



農試所深耕農業130載 百卅週年慶 創新科研耀新篇
圖文:農試所百卅週年慶 深耕農業130載 創新科研耀新篇。



農試所深耕農業130載 百卅週年慶 創新科研耀新篇
圖文:農試所百卅週年慶 深耕農業130載 創新科研耀新篇。

【總社長孫崇文、特派記者陳綿娸、陳信宏報導】



農試所深耕農業130載 百卅週年慶 創新科研耀新篇
圖文:農試所百卅週年慶 深耕農業130載 創新科研耀新篇。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今年迎來創所第130週年,該所自1895年創立以來,在臺灣農業發展的關鍵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從傳統育種、病蟲害防治、田間觀測,到精準管理、氣候調適、智慧農業等現代科技介入,始終以厚植臺灣糧食安全、強化農業永續韌性為核心使命,為讓更多民眾理解科研如何與生活相連,農業試驗所於今(22)日舉辦「深耕農業百卅載、創新科研耀新篇」130週年所慶開放日,邀請社會大眾走進研究場域,一同體驗臺灣農業科學的扎根與前行軌跡。



農試所深耕農業130載 百卅週年慶 創新科研耀新篇
圖文:農試所百卅週年慶 深耕農業130載 創新科研耀新篇。

農試所說明,本次活動以「八大主題活動區」呈現科研成果與教育推廣內容,其中,「TARI百卅農研迷宮」為今年最大亮點,首次以故事化動線方式展示農業科學發展脈絡,將代表性作物育成、病害管理技術與科學突破搭配迷宮形式與時間軸方式編織成路徑,讓民眾能在參觀行進中理解「農業研究為何重要」、「農業最常見的十大問題」,並向跨世代研究人員的努力與堅持致意,接續結合「20大科研耀新區」,以近年推動的前瞻科研成果展示實際解方,包括氣候韌性育種、智慧環控栽培、作物生長監測系統、農產保鮮與冷鏈技術、數位決策平台等,呈現臺灣農業面對氣候變遷與生產模式轉型,科研如何協助產業持續提升競爭力。



農試所深耕農業130載 百卅週年慶 創新科研耀新篇
圖文:農試所百卅週年慶 深耕農業130載 創新科研耀新篇。

農試所進一步說明,活動現場同時規劃水資源研究展區、農業創生市集及親子共學互動空間,串連手作體驗、解謎導覽與土壤、昆蟲、環境觀察等內容,讓民眾透過觸摸、遊戲與探索的方式理解農業生產與食物來源的關係,使食農教育回到貼近生活、可感可親的形態,此外,於田間展示「4 Season for TARI」,以季節輪替為軸,呈現作物生長、管理與環境互動的真實面貌,讓參與者能在田間第一現場看見科研如何落地扎根,體會農業與土地之間持續循環的生命力。



農試所深耕農業130載 百卅週年慶 創新科研耀新篇
圖文:農試所百卅週年慶 深耕農業130載 創新科研耀新篇。

農試所表示,臺灣農業正面臨氣候變遷、糧食供應穩定與產業永續等挑戰,科研的角色將更加關鍵,130週年不僅代表歷史的時間刻度,也象徵邁向下一個階段的起點,該所誠摯歡迎民眾蒞臨參與,並希望藉由此次開放日活動,讓社會大眾看見農業科技的深度與溫度,體驗農業科學的多元風貌,一同支持臺灣農業邁向永續與科技並行的未來。



農試所深耕農業130載 百卅週年慶 創新科研耀新篇
圖文:農試所百卅週年慶 深耕農業130載 創新科研耀新篇。

為呈現農試所多元成果,本次所慶規劃八大主題活動區,內容涵蓋研究亮點、科普展示與跨域合作:


TARI百卅農研迷宮


以迷宮意象作為核心策展概念,透過時間軸與主題式展示,完整回顧農試所自 1895 年創立以來的重要研究成果、制度演進與時代任務。呈現農試所如何在不同時期面對農業挑戰,利用科學方法逐步找出解答。



農試所深耕農業130載 百卅週年慶 創新科研耀新篇
圖文:農試所百卅週年慶 深耕農業130載 創新科研耀新篇。

20大科研耀新區


展示農試所近十年間具代表性的跨領域研究成果,是本次所慶最能體現科研量能與未來方向的亮點展區。內容涵蓋作物育種、智慧農業、病蟲害防治、氣候變遷調適、農業環境監測、保鮮冷鏈、生物資材與永續農業等核心領域,呈現農試所如何以科學與創新引領臺灣農業前進。



農試所深耕農業130載 百卅週年慶 創新科研耀新篇
圖文:農試所百卅週年慶 深耕農業130載 創新科研耀新篇。

展區精選多項具國家層級影響力的成果,包括:


第一組|1–4:作物育種 × 種原 × 多樣性


台灣稻作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展示水稻育種的百年演進,包括耐熱、抗病與高品質食味之新穎品系,體現從基因到田間的整合育種能量。乘著種原方舟 航向永續未來:呈現種原收集、保存與特性評估成果,強調多樣性系統如何支撐新品種創制與永續農業發展。平地也能種出好吃的水蜜桃:介紹平地蜜桃選種與栽培管理技術,展示調節開花、改善果品質與提升產區拓展性的關鍵研發。文心蘭參與式育種,引領潮流、促進產業發展:呈現與產業合作的參與式育種模式,將花色、花形與耐運輸性納入選育,打造符合市場需求的新世代文心蘭。



農試所深耕農業130載 百卅週年慶 創新科研耀新篇
圖文:農試所百卅週年慶 深耕農業130載 創新科研耀新篇。

第二組|5–8:智慧育種 × 感測 × 生產安全


高通量表型體技術,數位育種加速器:以影像、感測與運算模型快速量化作物性狀,縮短育種時間並提升選拔效率。用綠光守護作物:展示光譜技術在病害偵測與生理監測上的應用,強調害蟲透過不同光譜的光源進行管理。推動農業管理數位轉型的核心技術(土地監測):整合即時影像、IoT 感測與地理資訊分析,建構農地健康診斷與風險監測的數位基礎。從源頭為作物生產安全把關(重金屬):介紹土壤與作物重金屬風險監測、快速檢驗與安全評估技術,守護農產品生產環境。



農試所深耕農業130載 百卅週年慶 創新科研耀新篇
圖文:農試所百卅週年慶 深耕農業130載 創新科研耀新篇。

第三組|9–12:冷鏈 × 後處理 × 產業技術


蔬果花卉冷鏈管理關鍵:展示頂吸式壓差預冷、低溫品質維持與冷鏈流程優化,提升採後品質與外銷競爭力。為臺灣香菇產業提供全方位解方:呈現種源改良、菇包管理、採後處理與乾燥品質優化等多項技術,建構香菇產業完整支援系統。甘藷的逆襲:展示甘藷新品種、加工應用與抗逆性研究成果,突顯本所在全國甘藷研究的重要地位。鳳梨外銷保衛戰:介紹鳳梨病蟲害管理、採後處理、包裝改良與外銷品質監測技術,確保市場穩定供應。


第四組|13–16:永續 × 生態 × 作物韌性


推動農業長期生態研究與參與千分之四倡議:展示農地碳匯評估、生態監測與土壤修復策略,強調農業生產與環境永續的雙軸並行。成功引領產官學界共同參與智慧農業研發:整合感測、AI 與自動化技術,建立示範場域並推動跨界合作,帶動產業升級。強化番茄產業韌性:呈現抗病材料、栽培管理與採後技術,協助番茄面對氣候、高溫與病害壓力。引領台灣百香果產業永續前行:展示抗病品系育成、產季調節與品質提升技術,穩定供應鏈並降低生產風險。


第五組|17–20:防災 × 碳管理 × 國際 × 農民支持


提升農民自主防災能力:建構氣候風險預警、災損資訊平台與決策輔助工具,協助農民提升因應能力。推動農產品碳足跡盤查:展示田間排放評估、減碳技術與產品碳管理方法,支援淨零轉型。互榮共利的國際合作:透過跨國科研、能力建置與新品種共享,深化臺灣在國際農業科研的角色。從農這一哩路有農試所陪伴:整合技術轉移、示範推廣與產業輔導,讓科研成果真正走入農民端。


整體展區以「看得見的科研」「摸得到的技術」「走得到的未來」為策展理念,透過實物、模型、影片與互動裝置,讓民眾能直觀理解科研如何改善農民生產環境、提升產品價值、並實質回饋社會。20大亮點不僅代表過去十年農試所的關鍵突破,也象徵未來十年研究布局中的核心軸線。


水資源研究展區


介紹節水灌溉、氣候變遷調適、水文監測技術及永續水資源管理策略。


農業創生市集


呈現農試所與異業合作、跨域結合之成果,包含研究技術延伸應用、企業合作示範、地方產業鏈結與特色品牌推廣等內容,展現科研成果如何透過合作模式走入社會與產業,可近距離理解農試所「從基礎研究到應用技術」的完整流程,實際感受農業科技如何在生活中落地。


農粉共學手作區


透過手作活動與農業素材操作,讓民眾以輕鬆DIY方式認識農業科學與生活應用。


4 Seasons For TARI


以春季水田、夏季彩葉稻、秋季甘藷、冬季花海呈現農試所田區四季景致,展現「田區即實驗室」的研究環境與作物生長變化。


昆蟲館解謎趣


以互動展示結合生態知識,帶領民眾認識昆蟲多樣性與農業生態系的角色。


土壤館小學堂


介紹土壤科學基礎、植株生理與永續土地管理理念,提升大眾對土壤保育之理解。


農試所130週年所慶以科學成果展示、跨域合作與田間景觀串聯三大軸線呈現,使科學研究不僅停留於實驗室,更能透過互動體驗與產業連結走入社會。本次活動象徵農試所百年科研能量的累積,更代表邁向未來永續農業之新起點。



農試所深耕農業130載 百卅週年慶 創新科研耀新篇
圖文:農試所百卅週年慶 深耕農業130載 創新科研耀新篇。

延伸閱讀:【焦點時報社】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