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媽祖文物特展吸引超過20萬人 2/23閉幕前仍持續火熱!

【互傳媒/記者廖承恩/雲林報導】雲林縣政府主辦的「海上來的光-雲林縣媽祖文化古物特展」,自113年11月起於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展,至今已吸引超過二十萬人次參觀,顯示出媽祖文化的深厚影響力。本次特展聚焦於媽祖信仰的歷史脈絡與文化資產,透過珍貴古物展示,串聯雲林縣的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達到教育與推廣的目的。
雲林縣政府主辦「海上來的光-雲林縣媽祖文化古物特展」。(記者廖承恩翻攝)
展覽中,除了故宮南院曾展出的北港朝天宮「海天霛貺匾」,還有許多首次公開的珍稀媽祖古物,如斗六長和宮大媽、象徵神明身分的入神命書、清代信眾敬獻的石雕獅座燭台等。這些展品仍在宮廟中「服役」,展現媽祖文化的生命力。
展覽期間,不少旅居各地的雲林鄉親與信徒分享自身與媽祖的感人故事,增添展覽的情感深度。此特展激勵各宮廟與文化工作者積極保存與推廣廟宇文化資產,如水林蕃薯厝順天宮的元宵夜巡與文物特展。雲林縣政府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亦大力支持,推動古物指定、修復與保存計畫,包括石榴班長和宮班鳩媽-四媽、六房天上聖母儀仗等,並進行全縣寺廟文物普查。
此外,西螺福興宮已委託專業團隊調查廟內文物,確認其文化價值,北港朝天宮更於去年成立國內首座宮廟自設文物修復中心,與雲科大合作,引進設備與技術,確保文物長存。同時,六名文史工作者捐贈3147件文物,包含清代笨港古文書、日據時期明信片、百年樂器等,進一步豐富北港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
古物特展已吸引超過二十萬人次參觀。(記者廖承恩翻攝)
雲林縣文化觀光處處長陳璧君表示,「媽祖信俗」於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仰遍布全球五大洲三十三國,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信仰之一。雲林縣作為宗教大縣,擁有「北港迎媽祖」、「北港進香」與「六房媽祖過爐」三大國定重要民俗。繼「神工傳藝」與「神工學」特展後,「海上來的光」進一步深化媽祖文化推廣,獲得廣大回響。
特展將於2月23日閉幕,雲林縣府誠摯邀請大眾前往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把握機會感受媽祖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精神價值。
<雲林媽祖文物特展吸引超過20萬人 2/23閉幕前仍持續火熱!> 這篇文章最早發布於《互傳媒》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社會新聞
-
-
林岱樺疑詐助理費!被移送地檢署喊「查了整天沒證據」批檢方強行拘留
(2 小時前) -
林岱樺疑涉詐助理費遭約談 移送雄檢指強行拘留
(4 小時前) -
宜蘭男警涉毆打性侵女同事遭停職 地院裁定准押
(8 小時前) -
驚悚行人地獄!高雄女子走斑馬線被撞飛 落地又遭後車輾過慘死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