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志工作坊剖析17世紀史實 雲林歷史空白將重現真相

【互傳媒/記者廖承恩/雲林報導】為填補雲林早期歷史斷層、形塑地方發展脈絡,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於日前舉辦「17世紀雲林史實研究共識工作坊」,邀集中研院、成大、師大、北大與嘉義大學等學界重鎮,針對顏思齊拓墾動線與Favorlang地名定位等爭議主題展開縝密辯證,會場座無虛席,氣氛緊繃而熱烈,成功掀起歷史研究新浪潮。

邀五校學者剖析拓墾路線,釐清顏思齊與華武嚨歷史真相。(記者廖承恩翻攝)
縣長張麗善強調,縣志不僅為政務施行依據,更是文化記憶的核心工程。她感謝眾多專家學者戮力投入,並承諾未來將持續與學界協作,以專業、嚴謹、溫度兼具的編纂標準,為雲林寫下真正屬於在地的歷史篇章。115年出版後,將為台灣地方史料注入重要一頁。
此次工作坊劍指兩大歷史盲點。其一為「顏思齊與北港、水林拓墾的真實連結」。多位學者指出,顏氏勢力可能早於文獻紀錄進駐雲林沿海,對聚落形成與地名沿革影響深遠,但現有資料殘缺,路線與時序多有爭議,需結合考古、田野、族譜等多元面向交叉考證,方能還原拓墾全貌。

文觀處長陳璧君說,縣志工程集結學術,重塑雲林歷史新高度。(記者廖承恩翻攝)
第二則聚焦於「Favorlang地名之翻譯爭議與歷史空間指涉」。目前史料中翻譯不一,包括「華武壠」、「虎尾壠」、「費佛朗」等譯名,彼此界定模糊,所涉區域與族群文化易混淆。學界認為,若無明確考據,易造成志書記載失真,須跨語言、歷史、人類學整合研究,建立譯名標準與空間準確度。
與會專家一致指出,歷史研究應保留彈性與開放性,面對資料落差與多元觀點,應持續追溯、審慎論證。未來將由《雲林縣志》編纂團隊依據共識與研究進展統一修正後對外發表,確保內容具高度信賴性、真實性與參考價值。

縣府結合學界嚴謹編纂,為雲林留下真實深刻歷史篇章。 (記者廖承恩翻攝)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縣志是一場跨時代的知識工程,本次工作坊成功匯聚各方智慧,激盪學術交流,讓雲林的歷史更立體、更深刻。自110年啟動縣志計畫至今,縣府始終秉持嚴謹治學精神,未來也將持續深化研究、完善內容,讓歷史說話,讓土地發聲。
最新社會新聞
-
-
僑委會海外青年語文研習班 大葉大學成文化交流平台
(39 分鐘前) -
跨界推薦新北庇護禮 《五厚食光》暖心開箱 茶餅禮盒預購起跑
(42 分鐘前) -
桃園分署拍賣會8/5登場 馬自達轎車、公寓等你帶走
(42 分鐘前) -
台鐵爆職場霸凌!主管浮報津貼、獎金撈錢 還強迫基層司機員排爛班
(47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