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益成商號67週年慶暨「大埔城故事館」開啟營運 見證埔里150年在地文化傳承

【互傳媒/記者 蘇彩娥/南投 報導】邁入第67年的埔里老雜貨店「東益成商號」(埔里鎮中正路370號),在2025年埔里社廳設治150周年之際,攜手《水沙連雜誌社》共同打造「大埔城故事館」,將店內閒置後空間轉化為具歷史氛圍的文化展示場域,於10月底完成布展,並將於11月16日上午10點至11點半正式開啟營運。開幕當日特邀埔里鎮長廖志城主持剪綵,地方仕紳、社區居民與文化愛好者皆將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地方文化的新篇章。

▲東益成商號第二代經營者也是《水沙連雜誌社》社長康翠敏強調,東益成商號不僅是一間67年的老店,更是一座承載地方情感與庶民記憶的文化基地。(記者蘇彩娥攝)
活動當天,埔里吉祥物「噗哩」也將現身現場,以可愛逗趣的舞蹈與來賓互動,炒熱氣氛。現場設有「古早童玩體驗區」,邀請長輩帶著孫兒一同回味童年記憶的竹製玩具;「挑擔區」則展示一對擁有超過70年歷史的米籮,並舉辦「大力士挑夫比賽」,開放民眾報名挑米、挑鹽比重,前三名可獲得在地好禮。報名專線:049-2982657。

▲前縣議員許阿甘表示,以前古人用的東西,現在的年輕人幾乎無法想像,過去的生活竟能在那樣簡陋的環境中維持下來,這正是先人的智慧所在。(記者蘇彩娥攝)
大埔城故事館以「66大順先民古物展區」為主題,展示區共分為六大主題意象:大埔城土磚意象與生活用品;埔里社廳設治150周年「大埔城遺址集章區」;先民竹器具生活展區;古早童玩與陶甕文物展;竹製品工藝品區;
「水沙連學書庫」,典藏埔里、國姓、仁愛、魚池等地相關文史書籍與《水沙連雜誌》1至55期。

▲邁入第67年的埔里老雜貨店「東益成商號」(埔里鎮中正路370號),在2025年埔里社廳設治150周年之際,攜手《水沙連雜誌社》共同打造「大埔城故事館」,將店內閒置後空間轉化為具歷史氛圍的文化展示場域。(記者蘇彩娥攝)
前縣議員許阿甘表示,早期先民生活條件艱困,沒有電力、沒有現代科技,一切全憑雙手與智慧,利用天然材料與食材自給自足。「以前古人用的東西,現在的年輕人幾乎無法想像,過去的生活竟能在那樣簡陋的環境中維持下來,這正是先人的智慧所在。」
他感慨地說,早期的人懂得珍惜自然、善用土地上的一切資源,從竹子、木材到陶甕,全都化為生活的一部分,也因此孕育出一種與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學。「我們現在生活豐富、科技發達,更應該懷著尊敬的心,去感念前人奮鬥的精神,學習他們珍惜資源的態度,愛護現有的一切,珍惜地球,讓美好的生活得以延續。」
為歡慶67週年,活動當天特別備有古早味奉茶文化與茶點迎賓,邀請鄉親共襄盛舉。東益成商號第二代經營者康翠敏女士,同時身兼《水沙連雜誌社》社長,她表示:「母親雖於兩年前移民天國,但父母創立的這間小店是我一生的根。希望能延續他們『存好心、辦好貨、做好事』的理念,讓雜貨店不僅是販售生活用品的地方,更是推廣地方文化的立體櫥窗。」
康社長自接手以來,逐步推動老店轉型。去年在66週年慶時整修一樓店面,保留古早櫥櫃與招牌設計,並引進在地小農商品、有機生態產品與社區手作工藝品,打造屬於埔里的「好物平台」。同時設立「東門故事館」,展出50、60年代庶民生活文物,並設有台語教學角落,讓民眾透過生活用品學習母語之美。
今年則進一步推出「大埔城故事館」,以歷史與生活並重的方式,呈現埔里百年人文風貌。康社長說明:「大埔城是埔里舊稱,我希望大家打開這扇門,就像走進時光隧道,回到先民用竹子、陶甕生活的年代,重新感受埔里的文化根脈。」
故事館目前營運時間為每週六、週日及國定假日10:00至21:00開放,平日提供10人以上團體預約導覽服務,並酌收導覽解說費。歡迎學校、社區組織、校友會及文化團體預約參訪。
除了文化展示外,店內亦持續販售在地特色伴手禮與原住民手工藝品,11月周年慶期間更推出多項特惠與滿額贈禮活動,邀請民眾來店選購、品茶、聽故事。
康翠敏強調,東益成商號不僅是一間67年的老店,更是一座承載地方情感與庶民記憶的文化基地。「希望這個小小的空間,能成為保存地方故事、推動文化教育的起點,讓埔里的文化持續被看見、被傳承。」
最新社會新聞
-
-
信義嘉品跨社區參訪 啟動友善社區生活
(1 小時前) -
讓愛普發 • 一萬個希望發生行動 家扶邀全民把普發一萬元化作幸福力量
(1 小時前) -
宜蘭市推環保減碳 東門觀光夜市接力發放夜市抵用券
(1 小時前) -
國際咖啡展飄香開展 咖啡x可可香氣席捲雙黑金選集館人氣爆棚!
(2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