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鱸此大器—114年國產鱸魚多元化行銷推廣計畫」 梓官漁會打造國產鱸魚新價值鏈

【互傳媒/記者 范家豪/梓官 報導】 當魚從河、海或池、塭進入市場、再進入千家萬戶的餐桌,一條魚的意義,不只是營養,更是對在地產業、消費文化與社會責任的期待。今天,在高雄──這座靠海、與漁業息息相關的城市,一項由梓官區漁會領頭的「鱸魚年度推廣行動」,不只是為了讓魚販能多賣幾條鱸魚,而是試圖構築一條從「養殖水體、產地加工、通路分銷、餐飲消費、再到校園教育」的完整產銷鏈。這不僅是生意模式的調整,也是對消費者飲食習慣、對台灣水產未來潛力的長遠投注。
《「鱸此大器」計畫啟動》以量穩供應,以行動挺國產
今(11/27),梓官區漁會於高雄正式舉辦題為「鱸此大器—114年國產鱸魚多元化行銷推廣計畫」的記者會,宣布國產鱸魚年度推廣行動全面啟動。據漁會公開指出,今年已累計收購約 150 噸國產鱸魚原料,意在藉由穩定收購、協助產銷調節,穩定養殖產業供需,讓鱸魚產值與漁民收益不再因市場波動而起伏。
活動現場還邀請知名料理人──型男主廚 Jerry 陳昆煌 示範創意料理「五彩銀鱸黃金海」,用五色蔬菜與鱸魚詮釋健康飲食與美味兼得的可能性。這道料理不僅展現鱸魚細膩肉質,也凸顯鱸魚在家庭料理與餐廳菜單上的多樣化潛力。漁會期望透過這類料理示範,把「國產鱸魚=簡單、健康、美味」的印象深植消費者心中。除此之外,梓官區漁會也正在擴大銷售通路範疇。不再局限於傳統魚市場,而是同步發展電商平台、團購模式、漁會自營門市,並與大型餐飲集團與食品加工廠合作,推動新的鱸魚餐點與即食產品。未來,不論是外食族、忙碌上班族,還是重視家庭料理的主婦,都更易將鱸魚納入日常飲食。
漁會總幹事 張鈞華 表示,面對國際市場與進口魚種的衝擊,本土養殖漁業不僅要靠技術,也必須靠市場與消費者支持。今年藉由提升冷鏈處理與加工能量、串連餐飲與通路通力合作,目標是打造國產鱸魚「鮮、安心、價格合理」的新形象,並讓鱸魚成為「人人家常魚」。
《從養殖到餐桌》一條鱸魚的完整旅程與產銷再造
這次推廣行動並非梓官區漁會的孤立嘗試,而是已有多個成功案例與品牌作為參考基礎。譬如在高雄,本地青年創業品牌 鱸好家,就以「從魚塭到餐桌」的一條龍模式起步,轉型傳統養殖,打造去刺鱸魚排、舒肥即食料理、鱸魚高湯、鱸魚精以及膠原蛋白冰淇淋等多元產品線。這些產品不只符合現代消費者對方便、美味、安全的需求,也讓在地養殖魚獲得新的市場空間。
「鱸好家」採用海水循環養殖系統並搭配益生菌管理,降低魚肉的土味,保留鮮甜與彈性;加工過程通過 HACCP 和 ISO22000 檢驗,確保整體食品安全。這樣的模式,不但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也增強消費者信任 — 對於本次由漁會發起、期望走向規模化與制度化的鱸魚推廣,無疑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示範。
更早在 2023 年,中華民國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就曾與通路商合作,推出限時即食商品「法式烤鱸魚青醬燉飯」,在全台超過 6,800 間 7-ELEVEN 上架販售,讓鱸魚不再只是市場魚販的冷盤,而是走進年輕族群、忙碌上班族的便利選擇,也讓「國產水產品」在通路與飲食文化上首次有了新的定位。
這一連串「從養殖、加工、品牌、通路到消費者餐桌」的連結,是過去台灣很多水產業者所欠缺的思維。過去,養殖者只需要把魚養好、送到市場,消費者也只在意價格與新鮮度。但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便利性與多樣化飲食的要求提高,水產業若不升級轉型,恐將被進口魚與替代蛋白競爭擊敗。梓官區漁會對產銷體系的整合,就是為本土漁業再造新的價值鏈。
《食農教育與消費文化》鱸魚不只是食材,更是生活方式
除了市場與通路上的布局,梓官區漁會這次也重視「鱸魚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根據其規劃,今年將持續推動「鱸魚游進校園」活動──透過知識圖卡、食材導覽與品嚐會,引導學童認識國產鱸魚的營養價值與飲食多樣性,並鼓勵學校午餐採購使用國產水產品。這樣從小培養對在地魚產的認識與偏好,對於未來內需市場的穩固,是一項長遠、深耕的策略。根據過去資料,鱸魚肉質細嫩、刺少、易於消化,是許多家庭偏好的魚種。過去在幾次大型產銷促銷活動中,鱸魚曾被列為高級魚類,以滋補與養生形象出現。然而,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及進口魚種競爭,鱸魚曾一度淡出家庭料理。然而,透過教育、品牌故事、料理示範與通路升級,鱸魚正有機會再度回歸消費者的餐桌 — 而且不只是傳統清蒸、紅燒,也可能是舒肥排、即食料理、異國風味、甚至膠原蛋白食品。
此外,今年由漁會推動的「114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中,就有名為「出發魚市場鮮魚大解密–誰是咕咕鱸仔?」的活動,邀請市民或學童走進魚市場、親自認識鱸魚與其他魚類,理解魚類種類、分辨魚種、了解從市場到餐桌的整個過程。這不只是行銷,而是從根本改變消費習慣與飲食文化。
《挑戰與展望》本土鱸魚產業如何立穩腳步、走得更遠?
然而,要讓鱸魚真正成為「家常魚」、「超市架上常客」,並非易事。首先是消費者認知。多數消費者對魚的選擇習慣 — 尤其是冷凍、即食、舒肥等加工魚品 — 門檻仍高,對於鱸魚是否新鮮、是否可加工、料理方式是否多樣。因此,漁會與產業者仍需不斷透過示範、試吃、教育等方式,讓鱸魚走進消費者日常。
其次是產銷鏈的穩定性。雖然今年漁會已收購 150 噸,但要維持產地、加工廠、通路與消費端之間的長期供應與需求對接,需要冷鏈技術、加工設備、通路網絡、物流配送,以及消費者穩定需求。這對許多中小養殖戶與加工者而言,是成本與風險。
再者,國際與進口魚類的競爭始終存在。過去消費者若傾向「便宜又方便」,進口魚品或冷凍魚常是首選。本土鱸魚若要爭取市場,必須在品質、安全、便利與價格上都有優勢,且要持續建立品牌信任。
不過,也正因有如「鱸好家」這樣的品牌先行者,有如「法式烤鱸魚青醬燉飯」這樣通路實驗,有如「鱸此大器」這樣由漁會牽頭、系統化運作的推廣策略,台灣鱸魚產業正在醞釀一場轉型。若成功,不只是「魚販少幾尾鱸魚」那麼簡單,而是形成一條能自給自足、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水產價值鏈。
未來隨著冷鏈物流更加成熟、加工與即食產品更日趨普及、年輕消費者飲食習慣改變、及對本土食材與安全來源的重視提升,「鱸魚回潮」不再只是口號,而可能成為反映台灣漁業再生與飲食文化轉型的象徵。
守護海味,也守護在地產業與生活方式
「鱸此大器」不只是一次記者會,也不只是一次促銷;它代表了一種從源頭到餐桌的整體思維,一種試圖將本土養殖、水產加工、通路拓展與消費文化串連起來的長遠佈局。對養殖者而言,它可能是穩定收益的出路;對加工者與通路者而言,是商品轉型與加值的機會;對消費者而言,是更安心、更便利、也更在地的飲食選擇。
在國產水產品面臨進口競爭與市場潮流改變的關鍵時刻,這樣的嘗試值得重視,也值得支持。當一尾鱸魚從養殖池中游進市場攤位,再跳上餐桌,它不只是魚,更是台灣漁民的心血、是在地經濟的一環、是飲食文化的再造。期待這條鱸魚之路能走得更穩、更遠,也讓更多家庭、餐桌因此受益。
最新社會新聞
-
-
小水滴之旅 福德國小學生體驗森林與水力發電
(7 小時前) -
燕巢區金山里麒麟山景觀園區附近 發現一處被倒棄大量廢棄物
(7 小時前) -
八卦台地的美 大葉USR成果展帶你走進里山
(7 小時前) -
【運動收藏圈警訊:假卡詐財案揭黑幕,賣家竟以「父為退休警官」嗆買家】
(7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