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單成績效工具?警察失控執法民怨四起

【記者 丁倩/台北 報導】近年台灣交通執法風氣日益高漲,隨著「行人地獄」聲名遠播,交通部為改善用路安全,自6月底起大幅提高「駕駛未禮讓行人」罰鍰,最高達新台幣3萬6千元。然而此舉引發諸多爭議,不僅駕駛團體怒批政府偏頗執法,更有越來越多民眾質疑交通執法早已變質,成為基層警察衝業績的工具。
根據警政署統計,自2004年以來,全台交通罰單數量已翻倍成長至1,755萬張;與此同時,民眾申訴案件亦暴增2.5倍,北市交通裁決所更指出,申訴後撤銷的瑕疵罰單比例達到2成,等同每年光台北就有超過12,000張罰錯的罰單。
KPI至上:執法成績效考核遊戲
「當今天KPI很高時,我會刻意去抓違規來衝件數,即使地點有爭議也先開再說。」警察工作權益推動協會常務理事施嘉承直言,台灣警察早已被績效制度扭曲。他指出,警察局內普遍設有「開單MVP排行榜」,雖表面稱為獎勵,但實際上績效不佳者常會被刁難或施壓,逼得基層警不得不「搶罰單」。施嘉承批評:「執法不是萬靈丹,這只是止痛藥。真正要改善交通,應從道路工程與教育著手,而非只靠懲罰。」
民眾無奈怒火中燒,以下為實際民眾遭遇的真實案例,揭示執法失控現況:
1、蔥油餅老婦被罰、幾近下跪
板橋某市場,一名80歲老婦在攤位賣蔥油餅補貼家用,卻因違規擺攤遭警方開單。她哀求警察通融,甚至雙膝彎下幾乎下跪,只求讓她先行拖車離場,警方仍冷面開罰,引發群眾不滿。
2、詐騙報案被羞辱
台中林小姐遭詐騙40萬元報案,警方卻不耐煩回應「你才幾十萬,人家幾百萬都沒辦法,誰叫你太貪。」讓她原本希望獲得協助,卻反而受辱離開警局。
3、上班族被罰還被當眾斥責
北市王先生因未兩段式左轉遭攔查,員警不僅開單,還現場對其訓斥長達15分鐘,大聲呵斥「你這種人害大家塞車!」讓他覺得被當犯人羞辱,且耽誤上班時間。
4、停車格模糊不清照罰不誤
桃園鄧先生將車停在路邊尚未塗銷的停車格內,遭警方開罰。後經申訴獲撤銷,但罰款已繳,費時又費力,結果徒勞無功。
5、尾牙夜埋伏抓酒駕「搶績效」
台南某餐廳尾牙當晚,警方躲在餐廳外暗處設點埋伏,半小時內開出10張酒駕罰單,甚至拒絕家屬代駕。民眾質疑:「這是保護還是等撿大魚?」
6、高中生誤闖公車道被怒罵
新竹某高職學生誤闖公車專用道,警方未指導,只冷罵:「你眼睛是瞎了嗎?這種程度怎麼還在讀書?」學生當場眼眶泛淚,感到羞辱。
實況直擊:罰單堆積如山,警察也苦不堪言!
某分局交通組發現,科技執法導入後,內勤員警每日須審核上千張罰單。警員表示:「我們得一張張核對、判讀、彙整,量多時還要加班處理,沒有專人,全靠輪值,壓力真的很大。」雖然民眾常將怨氣指向第一線員警,但實際上他們也成了制度的犧牲者。執法壓力不減,罰單質疑卻不斷升高。
畸形制度下的全民受害:該罰的沒罰,無辜的頻中槍
本應是保障民眾安全的交通法規,如今卻成為績效比賽的工具。一些員警選擇在陰暗角落埋伏,春節、尾牙設點等「賺罰單」,卻鮮少見警力投入偵辦詐騙案、逮捕逃犯。社會開始質疑:「警察還是人民保母嗎?還是政府的收費員?」當執法失去「比例原則」與「人性尺度」,法治便會變成壓迫工具。從瑕疵罰單數激增,到基層警苦於KPI壓力,整體交通執法體系似已陷入惡性循環。
不反對罰但要的是合理、公正、有教育意義的執法。 當制度只鼓勵懲罰,卻不給予人民理解與改善的空間,最終只會造成警民關係撕裂、社會信任瓦解。交通改革,不該只是數字堆砌的比賽。台灣該好好思考是要打造一個人人恐懼的高罰社會,還是建立一個真正安全、有尊嚴的交通文化!(照片翻攝畫面)
最新社會新聞
-
嘉義在地慈善團體聯合助學表揚 168名學子受惠
(7 小時前) -
中市單身聯誼助攻18對心動來電 創九成高配對率
(7 小時前) -
台南做16歲成年禮 巴拉圭公使之子跨海參與增添國際風采
(7 小時前) -
嘉市府啟動AI新十大建設跨域交流 奠定大南方AI治理領航地位
(7 小時前) -
首屆「桃園冷飲節」登場 全新面貌打造夏季特色活動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