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藝術感受「民以食為天」魅力 吳怡蒨個展成大登場

【創新聞 記者陳聖璋/台南報導】成功大學藝術中心為迎接開學日,即日起至10月18日,在成大藝坊舉辦《Welcome to Gourmet Plaza》吳怡蒨個展暨視覺工作坊學生共創展。透過藝術家吳怡蒨16件及學生共創的25件作品,盼能探討飲食影像,將吃與美食這件事,延伸到生活與健康,反思過度飲食背後的意義。
吳怡蒨長期關注飲食文化與圖像生產的關係,擅長使用拼貼作為藝術創作的手法,將日常生活蒐集到的印刷品,融合顏料的色彩,創作出一幅又一幅難以分辨真偽的抽象畫作,這次的展覽,以「美食廣場」作為展覽隱喻,結合拼貼、壓克力與複合媒材創作,重新編碼食物影像背後的社會語彙,由現成物拼貼裝置衍生成為抽象表現風格的繪畫作品。

▲《Welcome to Gourmet Plaza》吳怡蒨個展暨視覺工作坊學生共創展,即日起至10月18日在成大藝坊展出。(圖/成功大學提供)
「成大藝術中心共創工作坊」進一步邀請藝術家與 20 位不同背景的學生,展開5天的密集創作之旅,透過「個人飲食記憶」為主,讓藝術家輔導工作坊的學生,認識她所使用的獨特拼貼技法,共同完成 20多件作品,從節慶餐桌、家鄉風味到外食經驗,展現多元飲食文化圖像,具體呈現個人飲食記憶與地方文化的關聯性。
成功大學校長沈孟儒到場觀展並出席開幕茶會,他致詞感謝藝術家的用心,並強調成大藝坊此一場地的重要性,希望能夠透過藝術連接整個學校、整座城市,「感謝藝術家吳怡蒨不僅在此展覽,更願意帶領跨了8個院所的20位學生一起創作,將展覽結合教學,為大家帶來美學上的刺激」;《Welcome to Gourmet Plaza》,重構飲食影像背後的社會語彙,邀請觀者重新凝視我們日常中的「吃」,如何形塑文化認同、視覺慾望與集體記憶。
吳怡蒨表示,自己從2021年開始在台南辦了3次展覽,當然與孩子在成大求學有關,想要藉著策展之餘了解孩子的生活,另外就是自己也很喜歡台南的美食,這次的展覽以食物為主體,是因為很常在社群上看到大家用食物來當作話題,喜歡在社群上分享吃了什麼美食,新聞媒體也會報導相關的美食新聞。

▲藝術家吳怡蒨擅長使用拼貼手法,創作出一幅又一幅難以分辨真偽的抽象畫作。(圖/成功大學提供)
「然而,吃美食背後的代價,卻不似如此美好,品嚐美食不僅為人類帶來了三高問題,同時也有許多隱藏在美食背後的隱憂,於是,很想用這樣的主題做成創作,反思過度飲食背後的意義」。
「自己創作是一回事,教導學生也是非常快樂的事情」吳怡蒨指出,很感謝成大給了她這次機會開設工作坊,密集的創作課程其實真的很吃力,指導這些沒有繪畫基礎與背景、非本科系的學生創作,讓這些功課好卻怕犯錯的學生們,學習破壞與重生,5天後明顯感受到學生們的進步,也感受到他們從創作的作品中得到成就感,這就是一個老師,期盼喜愛藝術的學生,能從創作中獲得最單純的快樂。
藝術中心藝術長馬敏元指出,成大藝術中心一直致力於推動展覽與教學並進,不僅邀請藝術家帶來多元創作,更重視如何將藝術帶入校園,與課程結合,讓更多師生深入認識策展工作與藝術實踐,「藝術會幫忙找到知音」。
「感謝吳怡蒨來到成大展覽,舉辦工作坊,讓喜愛藝術的參與者更深入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思考歷程」馬敏元說,這次可以感受到學生相當投入於工作坊,紛紛讚美藝術家的指導方式「就像媽媽一樣」。
「台南是美食之都、台灣是美食之島」杉畝藝術總監、策展人曾學彥表示,去年在台南美術館的展覽與藝術家合作至今,看見她身為人母、女性藝術家的特質,事實上這次的展覽翻轉了兩次,很佩服藝術家在短短的時間裡面,願意捨棄原來的構想與展品,配合學生重新創作,這次的作品幾乎是藝術家2年內的集大成,能夠感受到她陪伴先生、養育兒子的過程中,在台南所得到的養分。
《Welcome to Gourmet Plaza》展覽分為四大創作系列,第一種是以消費導向雜誌中的美食圖像為素材,透過剪貼與重組,反思影像如何構築身體欲望與文化幻想;其次是融合地景符號與食物形象,轉化為抽象的視覺語言,呈現味覺與土地之間的地誌學關係;第三是以報紙與廣告單構成書簡裝置,承載被忽略或遺忘的日常記憶;最後是將日常生活中的包裝廢棄物轉化為裝置,探討資本主義下視覺文化與消費結構的緊密關聯。
成大藝術中心誠摯邀請校內外師生與社會大眾走進成大藝坊,從視覺、味覺與記憶的交會中,感受藝術帶來的啟發與對日常生活的再思考。
最新社會新聞
-
-
綠光劇團《八月,在我家》震撼登台 原生家庭議題引爆觀眾共鳴
(2 小時前) -
影/首位警政署女副署長成「台灣之光」 赴英受頒國際大獎
(2 小時前) -
陶藝也能觸動心!王龍德「心相‧醉陶展」
(2 小時前) -
高雄男酒駕倒車失控!連撞7汽車1機車共8車遭殃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