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世界生物多樣性日 海保署邀全民守護小燕鷗、綠蠵龜
每年5月22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生物多樣性日」,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推出《燕鷗繁殖期守護行動》多語版本宣導海報,並在小琉球產卵海龜裝設發報器,攜手各界以多元行動積極守護保育類物種,希望喚起全民對海洋生態的關注與行動。

海保署說明,小燕鷗是會在台灣本島繁殖的海洋保育類鷗科鳥類,夏季限定報到,最愛棲息在沙灘與河口,在河口完成配對築巢。今年小燕鷗於3月底率先飛抵澎湖。澎湖縣野鳥學會觀察發現,牠們在4月中旬已開始於青螺濕地產卵,並於5月1日迎來第一隻小雛鳥的誕生,至今全縣已記錄91巢。嘉義地區如布袋濕地公園、韋能電廠水中島等地,也陸續傳出產卵的好消息。海保署也自4月底起與國立台灣大學研究團隊、地方政府、鳥會與在地保育團體等多方合作,每兩周進行一次「全台同步數鳥調查」,持續觀察小燕鷗族群動態與巢位分布。

此外,海保署提到,根據去年的「燕鷗保育平台會議」盤點小燕鷗在繁殖季面臨的挑戰,「人為干擾」仍是主要的威脅。因不時有移工撿拾小燕鷗鳥蛋,導致巢位受擾甚至繁殖失敗。海保署推出多語版本的《燕鷗繁殖期守護行動》宣導海報,涵蓋中英文、越南語、印尼語、泰語等多種語言,透過地方政府分送至工廠張貼,希望能降低民眾誤觸法令的風險。
海保署表示,除了小燕鷗,台灣地區每年5至10月也是海龜繁殖季節,小琉球、澎湖望安與台東蘭嶼均為關鍵產卵棲地。海保署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社團法人台灣咾咕嶼協會,將一同為今(114)年第1隻上岸產卵的綠蠵龜(Chelonia mydas)裝設衛星發報器,展開小琉球地區的產卵母龜洄游追蹤研究。
海保署長陸曉筠說明,這隻編號TW4722的綠蠵龜自105年起每3年定期回到小琉球產卵,今年已是第4次現蹤,該母龜背甲直線長度為89公分,相對體型較小。海保署將持續追蹤本隻母龜在產卵期間與產後的洄游範圍及覓食棲地,希望進一步了解綠蠵龜的生態習性,作為規劃未來保育策略的參考。
海保署提醒,民眾在沙灘與海域遊憩時,務必避免干擾海龜活動,若發現海龜異常情況時,可通報「118」海巡署報案專線。而在沙灘活動時,務必遵守「四不一要」原則:不穿越鳥巢區域;不接近繁殖巢位;不放養或餵食遊蕩犬貓;不餵食小燕鷗;以及要注意足下,避免踩踏鳥巢。海保署期待各界一起用行動守護各種可愛的海岸訪客,讓小燕鷗及海龜安心繁衍,使台灣的海洋生機永續不息。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5/22世界生物多樣性日 海保署邀全民守護小燕鷗、綠蠵龜
延伸閱讀:
最新社會新聞
-
新北晚間雷雨 消防接獲2起災情通報
(42 分鐘前) -
北醫大衛福政策研究中心主辦「超高齡社會的健康餘命提升策略與挑戰」論壇
(49 分鐘前) -
凱基證券主辦集團資安月 打造「人人是防線」資安文化
(49 分鐘前) -
京華城案開庭 柯文哲:如果公務員都反對為何會過
(54 分鐘前) -
晶宴覓境攜手東華菁英高爾夫球場開啟婚禮新視野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