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3° )
氣象
2025-11-11 | 桃園電子報

從嘉義六腳現實看農村孤島化 專家倡農會轉型共照平台

從嘉義六腳現實看農村孤島化 專家倡農會轉型共照平台
村子安靜得近乎凝滯,外勞、老人與孤獨成了日常。圖:湯傑郎提供

最近讀到嘉義縣共好生活協會理事長姜鈞翔的一篇文章〈從六腳飼料袋藏嬰屍看嘉義現實:當照顧與農業都成了孤島〉,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姜文描述嘉義六腳鄉的現實:白天的洋蔥田裡,只剩七八十歲的婆婆媽媽彎腰採收;夜裡的老屋中,多是外籍看護陪伴著長者。村子安靜得近乎凝滯,外勞、老人與孤獨成了日常。


這樣的畫面,不只是六腳,而是嘉義平原乃至整個台灣農村的縮影。「當一個社會讓最脆弱的人去照顧更脆弱的長輩,悲劇就不再只是偶發事件。」這句話像一記重擊。它提醒我們,照顧與農業的困境其實是一體兩面:一邊是勞動人口的流失與農業結構的空洞化;另一邊則是高齡與失能人口激增下的照顧壓力。當兩股力量交錯,整個農村的基盤便逐漸鬆動。


農村的真相,302個農會最清楚


全台老化最嚴重的區域,多集中於農業縣市,像是嘉義、台南、雲林、屏東、花蓮等,這些地方,過去正是農會最深耕的土地。農會不只是辦理存放款、保險與肥料配送的機構,其實早已是地方社會的神經中樞,與每個家庭的生命週期緊緊相連。許多農會理事長和幹部都明白:農村正在快速老化,許多會員不是在照顧中度日,就是依賴外籍看護過活;田間人力不足,托工費高漲;農村聚落逐漸稀疏,社區活動中心冷清無人。這些現象他們都看在眼裡,卻往往「有心無力」。



從嘉義六腳現實看農村孤島化 專家倡農會轉型共照平台
村子安靜得近乎凝滯,外勞、老人與孤獨成了日常。圖:湯傑郎提供

現行《農會法》規範農會的功能限於農業推廣、產銷、信用與保險四大項。這使得即使農會願意協助長輩、整合照顧資源或經營社區共餐據點,也常被質疑「越權」。許多有識之士深知問題所在,卻被法規框限,只能無奈地看著農村逐步凋零。


轉型契機:從會員服務到共照使命


危機,就是轉機。Pivot(翻轉)正是此刻最應被農會思考的關鍵字。農會的組織基礎、財務穩定度、地方信任度,遠超過多數社福團體。如果能適度鬆綁法令,讓農會在高齡社會中發揮「共照平台、社區韌性中心」的功能,將可重新定義其時代價值。所謂共照,不是要農會變成醫療機構或長照中心,而是扮演「社區資源整合者」的角色:



  • 協助會員家庭接軌在地照顧服務;

  • 讓閒置會館、倉庫、農民學院轉為共餐或日照空間;

  • 鼓勵農會青年部、婦女會重新活化,成為陪伴與支持的志工網絡;

  • 串聯農產品供應鏈,落實ESG精神,發展「照顧型農業」,把關懷與生產結合在一起。


這些都是農會現有能量就能做到的事,只差一個明確的政策方向與法源依據。


同理農會,也要鬆綁農會


我們不該將「活化農會資產」僅視為開發土地或創造收益的口號,而應思考:如何讓農會的資產真正成為「社區韌性」的資源。若法令只允許農會炒地皮、買股票,而不允許它設立共照中心、經營銀髮服務,這才是真正的結構性浪費。事實上,已有農會悄悄展開行動,宜蘭市農會首創全國第一家綠色照顧社區長照機構,是其附設的社區長照機構,專為長輩提供日間照護服務。它結合了宜蘭農村特色,設有室內空間和戶外的「日光農場」,讓長輩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獲得身心療癒,並提供多元化的健康講座、烹飪、手藝課程等活動。農會並非不願轉型,而是法規的腳步太慢,讓他們「想做不能做、能做卻不合規」。


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應該給予農會更多信任與空間。正如姜文所揭示的現實——當外籍看護成為農村唯一的照顧力量,當老人與農民都成為孤島,我們不能再坐視體制阻礙那些願意行動的人。


從孤島到群島:讓農會成為社會的連接點


嘉義的問題,不只是嘉義的問題。那是台灣的未來預視。農會若能被鬆綁、被重新定義,就能在這場超高齡浪潮中扮演關鍵角色:一個能串聯人與人、家庭與社區的地方支點,這不僅是農業的轉型,更是社會韌性的重建。地方創生總說需要「人回來」,但在超高齡的今天,更急迫的其實是「人留下來」——留下照顧的力量、留下彼此扶持的信任。農會是台灣地方組織中最有潛力承擔這份使命的存在。它擁有制度、資源與人脈,只需一個政策轉向,就能讓照顧不再是孤島,而是連成網絡。不只是為了老人,而是為了整個農村的未來。


(作者湯傑郎,台灣銀髮族協會全國聯合會執行長)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從嘉義六腳現實看農村孤島化 專家倡農會轉型共照平台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