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母認罪!坦承凌虐凱凱哭喊對不起 醫生證實男童被虐到得憂鬱症

台北地方法院國民法官法庭接連幾天審理劉彩萱、劉若琳保母姊妹,涉虐死1歲男童凱凱案件。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丘彥南在法庭上指出,凱凱確實遭受身心虐待,且疑似包括性虐待,甚至診斷凱凱在受虐期間已出現憂鬱症的症狀。保母劉彩萱今天(30日)坦承傷害、凌虐凱凱,甚至當庭哭著說對不起。
法院昨天傳喚台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加護科主任呂立出庭作證,證實凱凱遭受非人虐待,今天再度傳喚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退休特聘醫師兼教授丘彥南作證。丘彥南指出,凱凱在生前並沒有自傷行為,也未曾被診斷出自閉症、神經系統疾病或智能障礙等問題。
丘彥南表示,根據目前掌握的事證,凱凱在劉氏姊妹照顧期間,曾出現嘴唇腫大與口腔潰瘍的情況。他提出質疑:保母究竟是用什麼方式或工具餵食?若凱凱拒絕進食,又會受到什麼對待?孩子是否因為不適而哭泣?
針對辯方律師詢問「一歲多的孩子更換主要照顧者是否會對心理產生影響」的問題,丘醫師表示,建立依附關係的關鍵期並不限於2歲前的幼兒。其實任何年齡層,只要經歷環境變動,都可能產生心理反應,影響的程度則與情境轉換的劇烈程度及孩子本身的特質有關。他補充,1到2歲的幼兒容易出現「分離焦慮」,若新照顧者照顧得當,孩子適應得也會較順利,但如果照顧方式差異過大,則更容易導致適應困難。因此,他建議在照顧交接時應該做好充分銜接。
當律師追問2023年周姓保母與劉彩萱交接照顧時,是否僅留凱凱與劉女單獨互動1小時就接手照顧是否足夠,丘彥南回應,由於相關資訊不足,他無法具體評斷此交接時間是否合理。但從現有事證來看,並未發現劉氏姊妹有協助凱凱處理與克服分離焦慮的跡象。
另外,國民法官也提出疑問,幼童是否可能出現自殘行為?丘醫師回應:「有些幼兒在入睡時可能會出現撞頭的行為,但這類行為通常不會導致嚴重傷害,也不一定與虐待有關;若孩子有良好的睡眠環境與安撫方式,這種情況通常會在一段時間後自然消失。」不過,他也強調,如果發現幼童有明顯的自傷行為,應該審慎評估是否遭到不當對待。他提及,從劉彩萱在不同時間拍攝的凱凱照片中,凱凱的表情幾乎都充滿恐懼與哀傷「顯然凱凱受虐絕對單一事件造成。」
丘彥南也說明,根據劉彩萱拍攝的影片,有畫面顯示凱凱坐在「搖搖馬」上,旁邊另一名幼兒欲加入遊戲,但凱凱並未拒絕或避開,只是靜靜地待著,顯示他可能已有憂鬱的傾向。最後,丘醫師對自己的鑑定結果強調:「有十成的肯定。」(責任編輯:殷偵維)
(延伸閱讀:凱凱案今續審理!台大醫主任悲慟作證「疑遭性虐待」 旁聽民眾哽咽落淚)
最新社會新聞
-
剴剴案重大進展 劉彩萱首度認罪痛哭:以為孩子「卡陰」才未送醫
(6 小時前) -
宜蘭太平山園區驚見天坑 路段掏空15公尺將「局部休園」5天
(6 小時前) -
《春江花月夜》新書發表盛況空前 謝明輝詩集榮獲首屆文薈貢獻獎
(6 小時前) -
影/新北行車糾紛大叔亮槍小情侶嚇傻 1hr後警上門逮人
(7 小時前) -
影/忘帶鑰匙!高雄「蜘蛛人」垂降失敗 5樓墜至3樓困鐵窗外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