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大講座探討牽亡歌 民俗文化如何深化生死教育
【威傳媒陳惠玲編輯】
醫學如何深化對生命歷程的理解與人文關懷,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今(26)日下午,邀請曾登上2024巴黎文化奧運舞台的「風中燈牽亡歌團」團長林宗範,以「生命最終的溫柔──牽亡歌」為題,全程以台語分享從傳統民俗出發,帶領師生重新思考生死與人文關懷的意義。

牽亡歌是台灣喪葬儀式中極具代表性的陣頭表演,結合歌舞、戲劇等表演藝術與喪葬科儀,透過紅頭法師、尪姨、老婆、小旦與樂師等角色,搭配龍角、帝鍾、奉旨、烏鑼與木魚等法器,牽引亡魂回歸地府,也為生者提供情感撫慰與精神出口。林宗範表示,牽亡歌不只是送別的儀式,更是一種充滿溫柔的療癒行動,讓亡者安息、生者釋懷,在聲音與儀式中完成對生命的最後陪伴。
現年35歲的林宗範,從小自學製作殼仔弦(椰殼胡琴)的方法,並熱愛傳統民間歌謠。中學時期開始接觸牽亡歌,後成立「風中燈牽亡歌團」,並吸引當代劇場界合作開發音樂劇「勸世三姊妹」,讓傳統儀式走入現代舞台。2024年,他更受邀於巴黎文化奧運園區演出,將台灣文化推上國際舞台。講座中,他除了講解牽亡歌的歷史與表演形式,也現場演唱代表曲目,讓師生感受其蘊藏的情感張力與文化深度。

中山醫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林培雅指出,舉辦這場講座是希望學生跳脫醫學中對理性與科學的相對偏重,而從民俗文化中重新看見人與人的情感連結與臨終關懷。她強調,若醫學教育過度著重技術訓練,可能會忽略對人的同理與陪伴。牽亡歌雖然源自民間,卻傳達出與生命哲學、生死學、醫學人文等概念相通的價值,有助於學生培養更深厚的人文素養與生命敏感度。

林培雅表示,通識教育的角色正是搭起專業與人文之間的橋樑。透過牽亡歌這樣的文化講座,學生不僅學會用多元的視角看待生命與死亡,也學會在未來臨床工作中,以更溫柔與體貼的方式,面對病患與家屬,實踐醫學人文的精神。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最新社會新聞
-
-
歡慶兒童節 大林首辦全鎮健走和焢窯
(1 小時前) -
廣達游於藝巡展桃園登場!蘇俊賓:讓師生感受藝術魅力
(1 小時前) -
常青樹日照中心盛大開幕!為台北長者提供全方位照護服務
(2 小時前) -
疑詐賭糾紛赴桃園開槍 19歲槍手移送苗檢聲押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