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科大視傳系第28屆畢業展「NOVA.X星序」盛大登場
【威傳媒記者陳惠玲報導】
朝陽科技大學第28屆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製作校內展覽,以「NOVA.X星序」為主題,於3月26日至3月29日在該校設計大樓一樓展示廳盛大登場。本次展覽匯聚127位學生,共27組作品,涵蓋數位組12組、平面組13組、跨模組2組,展現多元創意與設計思維。由系上擁有豐富國際展演經驗的設計導師指導,構築出一場跨越思維邊界的視覺饗宴。

系主任陳崑鋒表示,本屆畢業展以「星序」為主題,象徵學生四年學習歷程的重組與再造,猶如宇宙大爆炸後的秩序重塑。展覽呈現學生創作力的爆發,同時反映學習過程中的挑戰與壓力,以及情感上的掙扎與表達。作品多關注社會責任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但面對設計同質化的挑戰,學生需努力尋找獨特風格,經歷無數次的修改與精進。
陳崑鋒指出,從動畫與平面設計作品的比較來看,動畫作品多探討生命議題,如生死與傳統習俗,較易引發共鳴;平面設計則展現多元取向,關注社會議題,而飲食主題的作品相較以往減少。本屆畢業展作品展現學生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雖然創作時間有限,整體完成度仍相當高。

亮點作品介紹
〈鏽時Disorder of Gearwheel〉—失智症動畫探討時光流逝
動畫作品〈鏽時〉以失智症患者為核心,透過動畫呈現記憶流逝與幻覺困境。導演王乃翎表示,這部長達五分鐘多的動畫結合台灣傳統鏢魚文化,角色設定展現患者年輕時的經歷與年老後的病情變化。作品旨在提高社會對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的理解與支持,並鼓勵患者勇敢面對疾病。
團隊在製作過程中遭遇資料蒐集困難,受訪對象多不願接受訪問。此外,動畫故事較長、道具眾多,導致製作時間延長。團隊以沙漏意象取代水,象徵時間流逝,並透過分工合作完成逐格動畫合成、背景合成及調色等環節。

〈淣花〉—記錄台灣海女文化
平面設計作品〈淣花〉聚焦台灣逐漸失傳的海女文化,團隊成員曾至基隆東北角卯澳與馬崗漁港進行田野調查,訪談多位高齡海女。透過訪談發現,海女主要以採集石花菜等海產貼補家用,工作環境艱辛。早期海女使用自製工具,如今則逐漸改用較專業設備。組長瑜楷表示,團隊選擇以紀錄片形式呈現海女的文化與生命力,而非戲劇化改編訪談內容,以維護真實性。同時,團隊設計文化創意商品,如以海浪與花朵意象融合設計的「肥皂」,藉此喚起社會對海女文化與海洋資源保護的關注。

〈土公仔〉—夕陽產業的傳承與祝福
動畫紀錄片〈土公仔〉探討傳統撿骨行業的文化傳承與未來挑戰。導演黃子芸表示,現代遺體處理方式從土葬轉向火葬,使撿骨師這一古老職業面臨消失危機。社會大眾對撿骨行業多抱有刻板印象,作品希望讓觀眾更深入理解其文化與意涵。團隊從零開始製作,包括場景、木偶與動畫特效,每秒12格的逐格動畫製作極為費工。成員雖歷經艱辛,仍堅持完成,以保留這項傳統技藝。

〈神覓宮卉〉—宮廟鮮花回收的循環經濟
作品〈神覓宮卉〉關注台灣宮廟鮮花供奉後的再利用,團隊透過回收廟宇供奉花卉,將其製作成擴香瓶、線香棒等香氛產品,實踐循環經濟。團隊與草屯惠德宮合作,建立花卉回收模式,並設計產品包裝,以「無形」與「再生」為核心概念。目前僅販售明信片與香片,線香與擴香瓶仍在開發階段。

〈一抹紅唇〉—灰色產業中的女性處境
作品〈一抹紅唇〉由五名成員共同創作,探討女性在類似性產業中的困境與社會壓力。組長邱璽表示,團隊關注社會體制與弱勢群體,探討網路平台盛行下,女性從事特定行業所面臨的不公平待遇。團隊強調應以同理心看待此產業的從業者,而非帶有批判立場。他們訪談相關從業者,蒐集資料,理解其工作環境與挑戰,並呼籲社會給予更多理解與支持。
本屆畢業展「NOVA.X星序」透過視覺設計、多媒體動畫與紀錄片等多樣形式,呈現年輕世代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與創新表達,為觀眾帶來深刻的視覺與思考體驗。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最新社會新聞
-
-
男子涉持刀找醫護理論 違反醫療法判刑5月
(41 分鐘前) -
彰化囡仔好幸福親子劇場巡演鹿港 大開劇團鹿江國際中小學開演
(47 分鐘前) -
預防墓地火警 桃消巴陵分隊辦理防火宣導暨搶救演練
(48 分鐘前) -
臺大雲林分院周弘傑榮獲兒童醫療貢獻獎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