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藝想》特展登場 模型與標本交織,開啟科學與藝術的對話
【威傳媒記者陳惠玲報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聯手策劃的特展《自然藝想》,即日起在第三特展室登場。展覽聚焦「觀察、測量、建模」三大科學途徑,展出超過40件生物標本與手工模型,帶領觀眾從藝術與科學的雙重視角,深入理解人類如何認識複雜自然世界。
科博館今(16)日上午舉行開幕展,由「拍拍手工作室」現場演出迷你劇《猩猩與好朋友》,透過紅毛猩猩、紅鶴、犀牛等充滿童趣的戲偶,生動呈現熱帶雨林動物所面臨的環境困境,呼應展覽主題並引導觀眾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科博館館長黃文山表示,原型師在製作動物模型時進行細緻的生態研究,使作品在擬真度與細節上更為出色。這些純手工打造的模型,不僅超越3D列印的表現力,更傳達出動物的靈魂與生命感。他也特別感謝臺大提供珍貴標本,以及參與模型製作的各單位與專業人才,促成本次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展出。
黃館長進一步指出,透過模型與標本的錯置呈現,不僅彰顯博物館蒐藏的深度與廣度,更凸顯科學研究的價值。展覽期望觀眾能從中獲得啟發,開展多元思維與跨域學習,體現博物館作為知識轉譯與公共溝通平台的重要角色。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館長郭典翰雖未能親臨現場,由技師郭偉望代表致詞。他談及19至20世紀初,因應胚胎或小型無脊椎動物難以保存與展示,當時工匠多以蠟或玻璃等材料製作仿真模型,雖製作工序繁瑣、技術要求高,卻兼具教學與審美價值。如今雖較少見手工模型製作,但「模型」概念早已延伸至研究模式生物與電腦模擬領域,成為人類理解與預測自然現象的重要工具。

展場呈現多件原型師手工打造的恐龍模型,包括禽龍、亞伯達角龍、厚頭龍等經典物種,還有融合創意的Q版動物造型,以及館藏珍品奇異帝龍與五彩冠龍,令人目不暇給。
夢工廠模型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永丞也分享他與科博館的淵源。他自小便被館內的動物模型與標本深深吸引,此次能與一群熱愛動物創作的夥伴參展,感到格外榮幸。展出團隊成員多具十年以上相關經驗,致力以研究為本,精準呈現動物的真實面貌。李永丞期盼,《自然藝想》能夠感動觀眾,激發更多模型創作者投入此領域,延續對自然的熱愛。

策展人、科博館展示組蔡孟穎博士指出,《自然藝想》透過標本師的真實記錄與原型師的創意詮釋,呈現人類理解自然的多元方式。不論是科學的重建還是藝術的想像,模型都不再僅僅是「再現」,而成為探索世界的有力工具。本展亦體現博物館在收藏、研究、展示與教育等方面的綜合功能,藉由標本與模型的跨界對話,打造科學與藝術相互激盪的知識場域。
展覽其中來自1934至1935年間,由日本教授青木文一郎採集製成的8件珍貴鬼鼠(Bandicota indica)標本。這批近百年的棍棒標本不僅展現早期製作技術,也見證臺灣生態環境的世紀變遷,具高度歷史與科學意義。
展覽更設有「1比20暴龍頭部模型製作流程」展示區,揭示模型如何從平面設計圖轉化為立體結構,讓觀眾一窺建模背後的縝密工藝。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最新社會新聞
-
-
台灣福斯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屆「愛不停 公益行」繪畫比賽頒獎典禮圓滿落幕
(9 小時前) -
林保署新竹分署「國家森林志工大會」活動 表揚136位績優志工
(9 小時前) -
富邦媒攜手桃園捷運響應「捷伴公益」 共創永續善循環
(9 小時前) -
東森攜手喬依展現國際實力 妍美会與萬壽元橫掃三大發明獎
(9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