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7°
( 28° / 26° )
氣象
2025-05-22 | 威傳媒

北醫大衛福政策研究中心主辦「超高齡社會的健康餘命提升策略與挑戰」論壇

【威傳媒記者陳舒奈報導】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所於(21)日主辦「從預防醫學到創新長照模式:超高齡社會的健康餘命提升策略與挑戰」研討會,邀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魏璽倫副署長、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李伯璋主任、社團法人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吳肖琪常務理事、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羅偉成副教授、北醫附醫家庭醫學科廖乙學主任等專家學者,分享從飲食、運動到心態調整、疾病照護、減輕長照負擔等議題。



北醫大衛福政策研究中心主辦「超高齡社會的健康餘命提升策略與挑戰」論壇
(左起)為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羅偉成副教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魏璽倫副署長、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李伯璋主任、社團法人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吳肖琪常務理事、北醫附醫家庭醫學科 廖乙學主任等人一同合影。(圖/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於開場致詞時表示,健康台灣是賴清德總統所強調的重要政策方向,我國與日本、南韓等鄰近國家相比,健康餘命仍偏短,主要原因與慢性病盛行有關。慢性病不同於急性病,是長期性健康議題,隨著年齡增長多數人都會面臨。



李主任指出,健保制度以服務量為導向,對慢性病的長期照護支持不足,這並非長久之計。他期待透過此次研討會集思廣益,推廣提升國人健康餘命的策略,實現健康台灣的國策目標。



北醫大衛福政策研究中心主辦「超高齡社會的健康餘命提升策略與挑戰」論壇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李伯璋主任。(圖/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臺灣65歲以上人口,有85.9%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而且有年輕化的現象。台灣10大死因,包含癌症在內有7個是慢性病,慢性病治療健保支出近25%,已成為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



為應對慢性病挑戰,健康台灣論壇推動「888三高防治策略」,8年內達成80%三高患者納入照護、80%接受生活習慣諮詢、80%控制率三項標準,並針對健康者、三高高風險者以及慢性病患者,設計不同的策略預防以及治療及強化慢性病管理。



目前國健署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已收案30萬人,有兩成民眾有初步成效。同時,針對高齡健康風險,導入世界衛生組織ICOPE(整合性長者照護)功能評估模式,涵蓋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與情緒六大項目,並透過LINE平台推動「量六力」自評工具,提升長者健康識能與自我照護能力。2024年已有32.5萬人接受ICOPE服務,並有4.3萬人納入後續介入,追蹤完成率達90.5%。魏副署長強調,未來政府將持續擴大全齡健康促進策略,希望在2030年前,達成非傳染性疾病與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的目標。



北醫大衛福政策研究中心主辦「超高齡社會的健康餘命提升策略與挑戰」論壇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魏璽倫副署長。(圖/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羅偉成副教授表示,單以傳統壽命衡量健康已不足以反映當前高齡與慢性病社會的真實狀況,應導入「健康餘命(HALE)」與「失能調整人年(DALY)」等整合性健康指標,以掌握個體在生命歷程中的健康損失與生活品質。HALE反映健康生存年數,DALY則整合早逝與失能年數,能有效補足死亡率或發病率的侷限,為預防醫學與政策制定提供更具實證力的依據。



羅偉成並分享兩項關鍵研究成果,其一指出五種健康行為(不吸菸、避免過度飲酒、規律運動、足夠蔬果攝取、維持正常體重)可使壽命延長七年,其中以攝取足夠蔬果增加壽命的效果最大,同時這些健康行為還能降低近三成醫療支出;另一項針對PM2.5的研究顯示,空氣污染對65歲以上長者健康餘命具有顯著負面影響,污染濃度每上升10微克/立方公尺,健康餘命減少0.23年,失能調整人年增加0.25年。羅偉成強調,上述研究是系統性的健康監測架構的運用成果,並呼籲台灣應需建立具本土化與長期可行性的健康監測與分析系統,結合HALE與DALY指標,作為未來公共衛生與資源配置的關鍵基礎。



北醫附醫家庭醫學科主任廖乙學指出,臺灣65歲以上長者逾八成罹患慢性病,且常伴隨多重用藥與衰弱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照護成本。當前的挑戰「不是老化本身,而是失去健康的老化」。台灣北醫2024年研究也顯示,充足運動、不吸菸、避免飲酒過量、多吃蔬果、保持健康體重,能延長7年的壽命,證明預防醫學的影響力。



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常務理事吳肖琪表示,高齡少子女化是工業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老老人(大於85歲)快速增加。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活躍老化」理念,應從健康促進、社會參與與安全保障三方面著手。



此外,芬蘭等國際經驗也顯示,依年齡分層設計不同政策,能有效延緩失能、減輕長照壓力,值得台灣參考借鏡。吳常務理事最後強調,結合醫療、長照、社福與AI科技力量,建構「健康城市、友善社區、多元整合」的照護體系,可以減輕家庭與國家財政負擔,慢慢達成全民健康老化的願景。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 「校園長照、社區共榮」研討會:探討超高齡社會社區式照顧模式與成果

  • 北醫大舉辦「憂鬱症與老人照護之整合」研討會

  • 捷克國防大學副校長庫特伊 參與「兩岸政策暨2024年台灣總統選舉」研討會分享捷克觀點
  •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