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1° / 21° )
氣象
2025-10-31 | 威傳媒

第六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重啟 學者齊聚探討「亞洲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

【威傳媒陳惠玲編輯】



由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法鼓文理學院漢傳禪學研究中心主辦,法鼓山僧團、法鼓山僧伽大學、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法鼓文化及《人生雜誌》協辦的「第六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暨青年學者論壇」,於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盛大舉行。會議以「亞洲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為主題,睽違19年再度匯聚國際佛學菁英,為當代佛教學術盛事之一。為期三天的會程共設6個會議廳,發表近120篇論文,吸引來自海內外200多位專家學者與青年研究者參與,線上及現場總參與人次逾千,展現佛教學術研究的活力與多元交流的深度。



法鼓山新聞稿指出,此次會議不僅延續創辦人聖嚴法師提倡的宗旨「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的永續主題,更標誌著中華佛學研究所成立45週年與法鼓山開山20週年的雙重意義。



第六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重啟 學者齊聚探討「亞洲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
暌違19年,「第六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暨青年學者論壇」強力回歸,激盪嶄新視野,海內外學者從佛教的文化與歷史,到當代漢傳佛教教育的省思,以多元視角開展交流佛教與社會大眾的深度對話。


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致詞時表示,中華佛研所所訓「立足中華,放眼世界;專精佛學,護持正法;解行互資,悲智雙運;實用為先,利他為重」,正體現了推動漢傳禪佛教在國際間學術地位的使命。他強調,當今AI時代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佛學研究應不僅限於學理,更要落實於生活與社會實踐,讓佛法成為現代人心靈的依歸。



果暉法師指出,「《金剛經》有言:『如筏喻者』,佛法如同能渡苦海的舟筏。」諸位學者正是研究這艘「慈航普渡之船」的舵手,期許透過本次研討會促進老、中、青三代學者交流與傳承,讓佛教學術深化人間、利濟群生。



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彰化師大兼任教師劉鐔靖表示,這是他第三次在法鼓山舉辦的學術會議發表論文,深感法鼓山長期扶持青年學者、建構系統化研究平台,為台灣佛學發展注入深厚能量。



第六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重啟 學者齊聚探討「亞洲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
為期3天的「第六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暨青年學者論壇」,於6個會議廳同步發表近120篇論文,來自海內外200多位專家學者交流,共有上千人次於線上及現場參與盛會。(圖/法鼓山提供)


就讀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的林雅菁說,會議讓她開闊視野、深化對信仰與學術的思考,日本學者一色大悟關於「信仰者與研究者之間的平衡」論述,啟發她未來的研究方向。
生命教育學系學生王賢貞也表示,能親聞多國學者對《華嚴經》《法華經》等經典的詮釋,是極為珍貴的體驗,「同步口譯讓人如臨國際學術現場,收穫滿滿。」
此外,與會學生分享學習心得表示,對「空」「無」「人間淨土」等概念的理解更貼近生活,也更加體會佛法在人文關懷與教育上的深意。



大會議題涵蓋「新出佛教文獻」、「禪的世界/世界的禪」、「亞洲佛教的思想、文化、歷史與實踐」、「大乘佛教思想與社會實踐」、「《金剛經》詮釋史」及「當代漢傳佛教教育之回顧與省思」等,並同步展出「中華佛研所45週年特展」與「江味農居士著作全集數位典藏」,展現佛教學術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中華佛研所所長、法鼓文理學院副校長果鏡法師表示,本屆會議在全球學者熱烈響應下得以順利舉行,象徵法鼓山佛教教育研究邁向新里程。她說:「感恩各方護持與參與,讓佛教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光發熱。」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 聯經復刻宋刊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正式流通 預購期間超過2000人請購 國立故宮博物院授權 千年文物復刻出版計畫

  • 「品‧味緒」 客家主題館開幕 Slow Fast-Food跨域合作 開啟客家美食新章

  • 華雨精舍新任住持長定法師承擔使命
  •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