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5°
( 17° / 12° )
氣象
2024-11-03 | 周刊王

宜昌巡禮3/揭秘三峽大壩正核心 看萬噸大船爬樓梯

宜昌巡禮3/揭秘三峽大壩正核心 看萬噸大船爬樓梯
三峽大壩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水電樞紐。(圖/朱明甫攝)

[周刊王CTWANT] 經過數不清武警看守的重重關卡,CTWANT記者終於登上了三峽大壩的頂端,這個「控制長江特大洪水的總開關」。壩體為混凝土重力壩,全長2,335公尺,壩頂185公尺高,總庫容是393億立方公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水電樞紐,現場烈日蒸騰,巍峨的氣氛就如同一旁的牌子,寫著「大國重器」。

「三峽工程其實是個百年追夢的歷史,」三峽大壩景區管理員單單向CTWANT記者解釋,其實國父孫中山在《建國方略》裡,就提到要開發長江的清潔能源,1944年國民政府也曾聘請美國土木工程師薩凡奇來測量三峽並設計工程,當時叫「薩凡奇計劃」,後來因各種原因破局。

最後,三峽工程在1992年4月3日審議通過,1994年開工,2009年竣工,至今剛好30年。單單透露秘辛,提到第一個水電站也是在湖北宜昌,叫葛洲壩,當時是萬里長江第一壩,1970年代蓋的,是第一個「實驗性」的水電站,但其實當時是自己摸索,所以做了很多白工,甚至拆掉又重建。

但到了1990年代的改革開放,可以歐美考察,所以三峽大壩就是「到巴西考察的。」單單說,巴西的水力發電機是當時最先進的,一台就能產生70萬瓩,而當時葛洲壩只有12萬瓩。在第一批大型基礎設備進口後,也派人出國學習,消化吸收、生產創新,後來就國產化,最後安裝了32台70萬瓩設備。

「當時占全中國1/7的電,不過30年來的經濟成長,三峽大壩去年供電量的占比已減為1.5%。不過我們沒有停止開發腳步,後來在上游的四川、雲南陸續修了4個大型水電站,大陸現在14億人口,3.6億人是使用來自長江生產的清潔能源。」單單說。


宜昌巡禮3/揭秘三峽大壩正核心 看萬噸大船爬樓梯
三峽升船機可讓三千噸以下的小輪船垂直上升。(圖/陳曼儂攝)

儘管外界對三峽大壩是否會有風險存有疑慮,單單提到,「會選在這裡興建,是因為這裡是長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蘊藏的水能資源非常豐富;另一原因是這裡鑽探到了200公尺的花崗岩,所以能確保工程在上面能承受八級地震,非常穩固。」

除了蓄水、發電、調度,三峽大壩也是很重要的長江交通廊道,「2003年以後,萬噸級的船舶就可以從上海直接開進重慶,」單單表示,雖然大壩攔阻了水道,但靠著「水漲船高」原理,可使用雙線五級船閘,從第一級船閘到第五級放水,一間一間過,就能從壩下慢慢爬到壩上,提升高度達113公尺,全程走完要3.5小時。


宜昌巡禮3/揭秘三峽大壩正核心 看萬噸大船爬樓梯
在三峽坐船是相當輕鬆且多元的旅遊與交通方式。(圖/陳曼儂攝)

「大船爬樓梯、小船坐電梯」,萬噸級的貨運大型船舶走五級船閘,而2016年開發了三峽升船機,三千噸以下的小輪船可以塞在電梯裡垂直上升,速度更快,只需要40分鐘就可過關;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約兩萬艘大船爬樓梯、兩千艘坐電梯,且不用收過路費。當地不少業者推出旅遊方案,有純粹坐船過關的,也有五天四夜、帶你順便旅遊三峽景點的豪華客輪可以選。

因興建葛洲壩與三峽大壩而阻斷了中華鱘的洄游繁殖通道,因此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也擁有中華鱘研究所,是大陸第一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中華鱘研究所研究員葉芝向CTWANT記者表示,最近重組後,已經成為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有珍稀魚類和植物培育基地。


宜昌巡禮3/揭秘三峽大壩正核心 看萬噸大船爬樓梯
中華鱘研究所重組擴編,成為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圖/陳曼儂攝)

長江中原本有很多中華鱘,「她全身都是寶,可以吃、還能入藥,是很重要的經濟魚種,」但80年代末期因大眾對環境保護意識不足,還有航運等破壞,加上人為捕撈,讓長江鱘、中華鱘成為瀕危動物,現在野生數量仍不多。但在努力研究下,2009年突破了全人工繁育技術,從魚卵到2公尺多的成魚都可以培育繁殖,然後選擇一部分放流到長江。前幾年也突破規模化,去年放流20萬尾、今年50萬尾。

不過這些魚是不能吃的喔,「2021年1月1日到2031年,長江迎來了10年的禁捕期,全面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單單說,期待長江生態回到過去的輝煌與繁榮。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旅遊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