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29° / 28° )
氣象
2025-09-28 | 周刊王

大同古都3/看七朝同修的「長城博物館」 訪黃土高原的火山群、土林地貌

大同古都3/看七朝同修的「長城博物館」 訪黃土高原的火山群、土林地貌
李二口長城沿著山勢蜿蜒而上,猶如一條巨龍盤踞在山脈上。(圖╱王若攝)

[周刊王CTWANT] 在大同這片承載著兩千年烽火記憶的土地上,長城遺址如同不朽的史書,記錄著中原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大同的長城分布在渾源、廣靈、靈丘、天鎮、陽高、左雲和新榮區等縣區,幾乎涵蓋整個大同。本刊記者也實地走訪李二口長城,深入探尋這座塞上古都的軍事防禦體系,解讀為何在這片方圓百里的土地上,竟有如此密集的長城遺跡。

大同不僅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帶,也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因此多個朝代都在此築長城,包括戰國時期的趙長城、秦長城、漢長城、北魏長城、隋長城、金長城和明長城等,歷代王朝都在大同修築了層層防禦體系,形成了如今「長城博物館」般的獨特景觀。其中保留最完整的是明代長城,總長度為343.149公里。


大同古都3/看七朝同修的「長城博物館」 訪黃土高原的火山群、土林地貌
李二口長城的牆體以黃土夯築為主。(圖╱王若攝)

位在天鎮縣李二口村的李二口長城,修建於明嘉靖年間,長城沿著山勢蜿蜒而上,猶如一條巨龍盤踞在山脈。不同於修繕完整的北京八達嶺長城,李二口長城仍保持著原始的滄桑美感,城磚上的裂痕與風化痕跡訴說著五百年的戍邊歷史。

李二口長城依山勢分為南北走向與東西走向兩條,總長約68.5公里,牆體較完整的約33.5公里。這段長城牆體以黃土夯築為主,巧妙地利用山險,在陡峭處削山為牆,在平緩地帶築牆為障,加上沿線分佈134座敵台,形成一個完整的邊防預警系統。

除了古長城外,大同也有許多罕見的自然景觀,包括著名的大同火山群和大同土林。大同火山群分布在大同雲州區、陽高縣境內,總面積約130平方公里,共有三十餘座死火山錐,是東亞地區稀有的第四紀(距今80萬至20萬年前)火山群,也是華北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火山群。


大同古都3/看七朝同修的「長城博物館」 訪黃土高原的火山群、土林地貌
大同火山約在74萬年前開始活動,經過三期反覆多次噴發,在6-10萬年前停止活動,形成今天的火山群景觀。(圖╱翻攝自百度官網)

火山群中最著名的要算金山火山,海拔1,369公尺,登上火山頂部,可清晰看到保存完好的火山口;周圍散佈的玄武岩碎塊,則見證了幾十萬年前的火山活動。大同火山群地質公園解說員安琪表示,經專家考證和玄武岩同位素測算,大同火山約在74萬年前開始活動,經過三期反覆多次噴發,在6萬至10萬年前停止活動,形成今天的天然景觀。「明代修建長城時,就地取材使用了大量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這也正是大同長城能夠歷久彌堅的重要原因。」

距離大同火山群約20公里的「大同土林」地質公園,又稱為「石板溝土林」,是黃土高原上極具代表性的風蝕、水蝕地貌奇觀。土林景觀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土柱、土牆、土崖與峭壁,在晨昏光影的映照下宛如一座天然雕塑群,氣勢恢宏,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奇觀」。


大同古都3/看七朝同修的「長城博物館」 訪黃土高原的火山群、土林地貌
土林千姿百態的土柱、土牆、土崖與峭壁,從不同角度、不同距離觀看,都有不同的視覺衝擊力。(圖╱王若攝)

土林的形成與當地獨特的地質構造有關,屬於泥河灣盆地範圍,地層由第四紀以來的鬆散沉積物構成,夾雜部分砂層與礫石層。由於土質疏鬆,經長期風蝕、水流沖刷與雨水侵蝕,再加上部分地層頂部覆蓋有較硬的「石板層」,使得下方的黃土被侵蝕後,留下形態各異的土柱與土牆。或如城堡孤懸,或如將軍列陣,或如大漠孤駝,或如奇峰獨秀,從不同角度、不同距離觀看,都有著不同的視覺衝擊力。

土林東西長約一公里,南北延伸約三公里,範圍雖不算廣闊,但景觀集中且極具視覺震撼。整個土林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宮,四周峭壁林立,中間蜿蜒曲折,行走其中有如置身遠古城堡。由於風雨侵蝕不斷,土林形態也在持續變化之中,每一次造訪都可能看到不同的景象。


大同古都3/看七朝同修的「長城博物館」 訪黃土高原的火山群、土林地貌
大同土林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宮,四周峭壁林立,中間蜿蜒曲折。(圖╱王若攝)

所謂「滄海桑田」,這些歲月在大同留下的痕跡,如今正被賦予新的生命。在李二口長城腳下,村民開起了特色民宿;在火山群周邊,有關地質研究的旅遊日益發展;在土林景區,一年四季都有攝影愛好者絡繹不絕。這些古老的遺跡,正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旅遊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