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7° / 20° )
氣象
2025-09-25 | 欣傳媒

觀光署長陳玉秀專訪|跑得越遠越想家:旅行不是數字,而是觸動與再發現,推動國旅的初心與使命

國旅現況與挑戰:從疫情殘影到市場調整

談到觀光,國人最關注的莫過於「國旅市場」帶點負面的想法。觀光署長陳玉秀指出,台灣國旅市場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多重因素交織下的「正常現象」,不必過度焦慮。疫情期間國旅大爆發,部分業者因需求暴增而調整價格,留下「國旅貴、CP值不高」的殘留印象,至今仍影響民眾感受。



觀光署長陳玉秀指出,台灣國旅市場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多重因素交織下的「正常現象」,不必過度焦慮。圖片來源|攝影記者盧育君

然而,陳玉秀指出這並不等於當前的真實狀況。隨著出境旅遊解封、日幣貶值帶動報復性出國潮,加上國內民宿供給量增加三成,市場正進入重新洗牌與調整的過程。目前旅宿市場呈現U型化:一端是高單價、有特色的住宿仍熱賣,另一端則是平價民宿供給競爭激烈。她提醒,推廣觀光不能只看「數量」,而要重視各區域的服務承載力,避免當地居民與遊客「雙輸」的情況。



觀光署長陳玉秀指出,推廣觀光不能只看「數量」,而要重視各區域的服務承載力,避免當地居民與遊客「雙輸」的情況。圖片來源|攝影記者盧育君

為旅行創造「目的」與「想像」

陳玉秀認為,國旅要吸引民眾,關鍵在於為旅行創造獨特的「目的」與「想像」,而不只是單純比價。像是登玉山,不只是攻頂,而是「登上北回歸線經過22國中最高山峰」,這樣的敘事能帶來強烈的成就感與驅動力。又或者挑戰台灣「極東、極西、極南、極北」四極點打卡,甚至完成「登玉山、泳渡日月潭、環島騎行」三大壯舉,都是能引發旅遊動機的目標導向玩法。



玉山是北回歸線經過的22個國家中,最高的山脈。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授權

她也提醒,別再抱持「那些地方我都去過了」的慣性思維。旅行的價值在於「再發現」──像疫情期間出現的鳴日號、藍皮解憂號、海風號與山嵐號,便是將交通工具轉化為旅行的一部分;又或者透過外國 YouTuber 的影片挖掘的小眾景點,也能成為旅行社開發的新產品,解鎖更多元的玩法與驚喜。



旅行的價值在於「再發現」──像疫情期間出現的鳴日號、藍皮解憂號、海風號與山嵐號,便是將交通工具轉化為旅行的一部分。圖片來源|雄獅旅遊



旅行的價值在於「再發現」──像疫情期間出現的鳴日號、藍皮解憂號、海風號與山嵐號,便是將交通工具轉化為旅行的一部分。圖為阿里山林鐵福森號。圖片來源|雄獅旅遊

攜手民間,共創國旅新動能

如同陳玉秀在社群平台上發文提到,她明白「改變的過程最辛苦」,但就像登山一樣,必須逐漸適應高山,過程中欣賞台灣生態的多樣性,並且與同行夥伴互相鼓勵、攜手攻頂。台灣的文化與資源非常多元,因此對外溝通常常難以聚焦,但觀光署可以扮演「業務單位」的角色,負責將如原民會、客委會、農業部等部會的文化與資源轉化為具市場吸引力的觀光商品,並推向國際行銷。



阿里山雲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授權

陳玉秀強調,必須「站在旅人的角度」,透過跨部會合作整合資源,共同提煉出清晰的溝通主軸,才能為國際旅客創造來台的「動力」。同時,她也特別點出與民間合作的重要性,旅行社、飯店甚至 YouTuber,都能提供更創新多元且有彈性的能量,且往往比官方跑得更快,因此與民間攜手合作推動觀光,將是未來不可或缺的一環。

旅行的意義,隨人生階段而變

觀光署長陳玉秀認為,旅行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人生階段與心境的轉換而演變。年輕時,她奉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念,將旅行視為印證書本知識的途徑。那些在地理或歷史課本上讀過的地名與風景,都成為她想親身造訪的清單。當時也受到長輩叮嚀「趁年輕要多跑遠一點」的影響,因而走訪了許多國家。



陳玉秀認為,跑得越遠,反而越想家,更會引發對家鄉的思念與思考。圖為日月潭。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授權

隨著年齡增長,她的旅行方式逐漸轉變。比起走馬看花、蒐集國家數量,如今的她更偏好選擇一個地方,深入理解當地人的生活模式。她特別關注文化差異的成因,無論是緯度、地理環境,或是歷史背景,都成為她探索的重點。對她來說,旅行是一種「深度體驗」,也是理解不同文化的切入點。

跑得越遠,反而越想家

她也分享了一段30歲時在德國的旅程,徹底改變了她對旅行的體悟。那是一趟與好姊妹為期14天的半自助旅行,起初新鮮而愉快,每天都在寫旅遊札記。但到了第五天,在漢堡火車站,她突然湧上一股強烈的思鄉情懷:「好想家,好想回台灣」。

這段經驗讓她領悟到,自己就像一頭被長繩子牽著的牛,「跑得越遠,反而越想家」。她開始意識到,旅行不僅是探索外面的世界,更會引發對家鄉的思念與思考。身在異地時,她常不自覺將當地風景與台灣比較,甚至覺得「這裡雖美,但我家的景色更漂亮」。



陳玉秀體悟到,旅行的價值不在於國界距離的遠近,而在於是否能觸動內心,讓人重新認識自我與家鄉。圖片來源|攝影記者盧育君

於是,她的目光逐漸收回到台灣,渴望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與文化。她體悟到,旅行的價值不在於國界距離的遠近,而在於是否能觸動內心,讓人重新認識自我與家鄉。

筆記本與書:旅行中的心靈陪伴

談到旅行必備的小物,她笑著分享:「我一定會帶一本筆記本和一本書。」筆記本是她的「靈感捕手」,她喜歡在旅途中,用簡短文字記下當下的心情與故事,因為情緒往往稍縱即逝,若不即時記錄,事後再寫就難以重現。而且還特別偏愛沒有格線的空白筆記本,可以自由塗鴉或隨性寫字,保留旅行的真實觸感。



筆記本是陳玉秀的「靈感捕手」,她喜歡在旅途中,用簡短文字記下當下的心情與故事。圖片來源|記者許家禎



陳玉秀指出,「跑得越遠,反而越想家」。圖片來源|攝影記者盧育君

至於書,則是讓她在離開熟悉環境時,找到心安定下來的方式。她喜歡在飛機上,或一天的工作告一段落後,在飯店房間裡靜靜閱讀。小說是她的最愛,因為翻開一本書,就像同時經歷了另一個故事或踏上一段人生經驗。

旅行哲學:不在遠近,而在觸動

這些轉變與習慣,讓陳玉秀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旅行哲學:旅行不是為了累積「到過多少國家」的數字,而是透過每一段旅程,重新理解自我、感受土地。無論是在異國火車站的思鄉瞬間,還是在筆記本上寫下的隻字片語,對她而言,旅行的最終意義都在於觸動與反思,並在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也正因如此,她更堅信推廣台灣觀光的使命價值──唯有讓更多人親自走進現場、用心體會,才能真正理解台灣的故事,並將這片土地的魅力分享給世界。



陳玉秀期許,台灣人都能成為台灣的觀光大使!台灣能成為國際旅人的第二個家!圖片來源|攝影記者盧育君

採訪接近尾聲,問她10年後對台灣的期待?

她笑著說:台灣人都能成為台灣的觀光大使!台灣能成為國際旅人的第二個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欣傳媒XINMEDIA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旅遊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