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4° / 23° )
氣象
2024-04-18 | 中央社

國家人權博物館展示典藏大樓修增建工程啟動 今舉行開工典禮

文化部所屬國家人權博物館辦理「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修增建工程」今(18)日舉行開工祈福儀式,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文化部長史哲、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政治受難者關懷團體(協會)代表、政治受難者前輩蔡寬裕、張則周、政治受難者家屬楊璧如(前輩蔡焜霖夫人)等出席開工典禮,並邀請十鼓擊樂團現場演出,以樂音響應工程的順利圓滿。

景美紀念園區為現地保留型博物館,由於園區建築均為歷史建築,博物館所需的展示、專業典藏及公共服務空間不足,此次工程將修建地上3層既有建築,增建地下3層、地上3層博物館展示典藏大樓,並整合建築週邊景觀,讓人權博物館在保存歷史與記憶外,具備更周全的博物館功能,以持續傳遞及宣揚人權價值。展示典藏大樓竣工後,將完備人權館在文物典藏、展示及公共服務的空間需求,提升博物館整體功能,工程預計2028年6月完工。

典禮由展示典藏大樓3D模擬動畫揭開序幕,並由十鼓擊樂團帶來〈乘風破浪〉與〈山之喚〉兩首精彩演出,以鑼鈸鼓音描繪出航破浪的翻騰想像,透過立鼓、側鼓、三音鼓及小堂鼓四部輪奏帶起的雷霆氣勢,展現屹立無懼的生命力量,象徵大樓工程的順利與永固。

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致詞時表示,轉型正義工程是遠比今日的大樓修增建更為艱鉅的挑戰。羅秉成指出,轉型正義的工程涵蓋時間與空間的記憶及教育三部分。其中,時間是最大的挑戰,如果不努力作為,時間一旦消逝,轉型正義就會跟著被社會遺忘。因此,行政院在今日宣布519為白色恐怖記憶日,為的就是不讓社會遺忘這段歷史。

羅秉成進一步表示,空間記憶的工程,例如不義遺址標示牌的設置,必須以創意的方式進行,融入在生活周遭,方便民眾接觸與認識。同時,教育的工程也相當重要,而轉型正義入法正是起了定錨作用,讓社會體認到正義的價值也是法律的規範,並讓行政體系必須有所作為,而非消極空置。期待在轉型正義的陽光底下,過往機關在威權時期各種的黑歷史能被照見,讓社會上得以反省改正。政府願意接受各界的批評指教,因為這是開放民主社會必有的條件,也是臺灣民主繼續向前的重要條件。

文化部長史哲致詞時特別提到,去年6月接到蔡焜霖前輩代表受難者及家屬的一封信,信中寫道,「時間一直過,究竟何時才能看見人權館最核心的展示典藏大樓」,令自己非常感慨,「這個工程難的不是技術,而在意見的整合,我們不能讓前輩犧牲換來的民主自由,卻無法解決現有的問題」,因此,更下定決心請人權館一定要加強溝通的工作,務必讓工程能夠繼續。

史哲指出,「對比轉型正義這個大工程,展示典藏大樓雖然是個小工程,但代表的是博物館的核心工作」,一個沒有典藏博物館,有形的物件就不能被留存,也不能稱為博物館,更無法對抗時間。唯有透過典藏、展示、研究,並且將一切推廣給這一代、下一代的所有臺灣人知道,才能真正打贏這場對抗時間、記憶的戰爭。史哲表示,能在行政院宣布519為白色恐怖記憶日的今天,辦理人權館展示典藏大樓修增建工程的開工,特別別具意義,「現在不僅是對抗時間,也考驗意志,轉型正義的工程或許仍有做得不夠之處,但期待這個大工程,能在許多小工程建立的基礎上,腳踏實地的往前進」。

政治受難者前輩蔡寬裕致詞時說道,「期待這天已經很久」。蔡寬裕前輩回顧自2011年園區掛牌,他們這群政治受難者開始在園區擔任導覽志工,持續不懈地告訴來訪民眾關於白色恐怖的真相,10多年下來,沒有人中途退出,只是凋零離開。長年的導覽過程中,他們深知人權館在空間上的不足,也因此殷切企盼多功能大樓的興建。蔡寬裕前輩一方面感念蔡焜霖前輩8個月前離世而無法見證今日,一方面也代表政治受難者及家屬感謝一路以來人權館與文化部及大家的堅定支持,才有今日的開工動土。

蔡寬裕前輩娓娓道出今日展示典藏大樓興建工程一路以來的艱辛與所接受的協助,在用地的取得上,由文化部與國防部合作移轉汽修大樓作為人權館用地,並編列經費,原先規劃為地上4樓、地下2樓,且具備容納250人空間的國際會議廳,然而受到部分人士以會破壞園區景觀為由反對,繼而破局,一延宕便是8年。這最後一哩路走得艱辛,幸而文化部與人權館持續負重前行、溝通協調,才有今日的開工典禮。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表示,修增建工程在文化部支持、政治受難者(團體)協助與同仁的努力之下,得以順利完成發包,本次工程是提升人權館整體專業最重要的關鍵,未來在工程執行上會嚴格要求工程品質。施工期間,園區仍然對外開放,務期軟體的服務能持續推動。相信在工程完工後,可以提供更完善、多元的展示環境,便利更多民眾來館參觀,促進人權教育的推廣,以及更優質的服務。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