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2° / 27° )
氣象
2025-08-20 | 小七車觀點

研究揭露:電動車快充站周邊 PM2.5 濃度偏高,專家提醒須關注健康風險

電動車長期被視為改善環境污染與減碳的重要工具,但美國最新研究卻揭示了一個潛在問題:在部分電動車快充站周邊,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顯著高於城市背景值,甚至短時間內出現極高數據,引發外界對健康風險的關注。




研究揭露:電動車快充站周邊 PM2.5 濃度偏高,專家提醒須關注健康風險



這項研究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學院(UCLA Fieldi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團隊在洛杉磯市區針對 50 個直流快充站進行檢測,並與加油站、都市道路及一般背景環境數據進行比較。研究人員指出,PM2.5 顆粒直徑僅為人類頭髮的三十分之一,能深入肺部,甚至進入血液,長期暴露與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相關。




研究揭露:電動車快充站周邊 PM2.5 濃度偏高,專家提醒須關注健康風險



調查結果顯示,洛杉磯市區的背景 PM2.5 濃度平均為每立方公尺 7 至 8 微克,高速公路或繁忙路口則為 10 至 11 微克,加油站平均約 12 微克。然而,直流快充站的平均數據達到 15 微克,且在個別案例中最高甚至飆升至 200 微克,數據驚人。



研究進一步指出,污染濃度最高的位置集中在快充站的電力櫃附近,距離幾公尺外即有明顯下降,數百公尺外則與背景值無異。專家推測,這些污染源可能來自電力櫃內部的散熱風扇。由於風扇在運轉過程中攪動周遭空氣,導致灰塵與微粒懸浮,進而形成局部污染。




研究揭露:電動車快充站周邊 PM2.5 濃度偏高,專家提醒須關注健康風險



UCLA 的 Dr. Yuan Yao 博士解釋,快充設備需將電網輸入電力轉換為直流電供電動車使用,電力櫃因此需要大型散熱系統避免過熱,這些冷卻機制成為攪動懸浮粒子的來源。研究同時強調,與內燃機車輛長期排放的廢氣相比,電動車普及仍是改善空氣品質的關鍵措施。



不過,學者也提醒不可忽視局部風險。UCLA 環境健康教授 Michael Jerrett 指出,細懸浮微粒能深入呼吸系統並進入血液循環,對敏感族群與已有疾病者尤其危險。他建議電動車駕駛在充電時應盡量留在車內,並保持空調運作,或選擇暫時離開現場,避免在電力櫃周邊逗留過久。




研究揭露:電動車快充站周邊 PM2.5 濃度偏高,專家提醒須關注健康風險



UCLA 教授 Yifang Zhu 則補充,即便研究揭示潛在污染問題,電動車相較燃油車仍大幅減少城市整體污染。她建議未來快充設備可透過加裝濾網或改善風扇設計,降低二次粒子懸浮風險,讓綠色交通工具在實踐減碳的同時,也能兼顧健康與環境安全。



這項研究顯示,隨著電動車逐步普及,相關基礎建設在推動永續發展之外,仍需審慎檢視可能衍生的細節問題,才能真正達到全面的環境改善目標。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汽車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