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7°
( 31° / 24° )
氣象
2023-12-12 | 臺灣公論報

在復甦中閃耀:回望中國電影這一年

11月4日,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在福建廈門揭曉。金雞獎吸引了全球電影人的目光,共同見證屬於中國電影的榮耀時刻。

回望過去的一年,從「百億暑期檔」到百花齊放的電影市場,中國觀眾積蓄已久的觀影熱情被點燃。在精彩紛呈的影片背後,人們驚喜地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東方美學正勾勒出中國電影的獨特風骨。

「春天回來了」

「中國電影的春天回來了。」本屆金雞獎期間,許多電影人向記者訴說著相似的感受。

這一年,票房數據捷報頻傳:春節檔,《滿江紅》《流浪地球2》等掀起「開門紅」,票房7天突破67億元,位居中國影史同期票房第二名;暑期檔,《長安三萬裏》《消失的她》等影片憑藉優質口碑異軍突起,票房、觀影人次、場次均刷新中國影史暑期檔紀錄。

本屆金雞獎期間發佈的《2023電影市場與觀眾調研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電影票房即將突破500億元,票房前十名均為國產片。「我們看到觀眾回來了,創作者回來了,比黃金還珍貴的行業信心回來了。」貓眼娛樂首席執行官鄭志昊說。

在與歐美影片的同台競技中,國產電影獨佔鰲頭。以暑期檔為例,票房前六位均為國產電影。「隨著中國電影品質的提升、觀眾審美發生變化,觀眾對好萊塢電影的注意力也在下降。」近年來,愛奇藝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龔宇在與好萊塢片商合作的過程中發現,談判中有了更多議價空間,「觀眾越來越成熟,更多根據自己的審美和判斷選擇自己喜歡的電影。」

電影題材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阿裏影業總裁李捷表示,今年電影類型如此豐富,觀眾的觀影欲望得到不同層次的滿足。大家看重的不再是流量、「卡司」或所謂大製作,而是與自己的關聯度較強的影片,折射出觀眾的審美和鑒賞力不斷提高。

「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

一部動畫,48首唐詩,三萬裏盛景。今年夏天,一部國風動畫電影的橫空出世,讓許多觀眾夢回「大唐群星閃耀時」。

在電影《長安三萬裏》中,人們可以看到繁花似錦的長安城、煙花三月的揚州、燈火輝煌的黃鶴樓以及重巒疊嶂的三峽奇景。「中國式浪漫」透過銀幕傾倒大批觀眾。最終,影片超18億元票房,位列中國影史動畫電影票房榜第二。

「取得驕人的商業成績,最重要的原因是唐詩和盛唐文化在中國人心中的深厚基礎。」追光動畫總裁、《長安三萬裏》監製於洲介紹,為了再現大唐盛景,主創團隊前往四川、陝西等多地采風,研究眾多出土古俑、古畫、器具,最終刻畫出別具風格的人物形象。

正如影片結尾所說的,「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給予電影人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

另一部取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為觀眾徐徐展開一個融合當代視角與電影工業美學的東方神話體系。影片處處透露著電影人守正創新的探索——故事既傳頌了中華傳統道德理念、價值取向,又對人物形象進行更立體化的改編處理;既構建了一個恢弘的神話宇宙,又用視覺特效賦予古老神話新的想像空間。

在本屆金雞獎評選中,該片獲得9項提名,最終摘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獎三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在該片導演烏爾善看來,流傳了3000多年的神話故事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一定是因為與現在的我們形成了情感和精神層面的內在連接。

「藝術創作離不開我們所處的文化土壤。電影創作者就要去尋找傳統文化中真正打動我們的情感價值和精神追求。」烏爾善說。

近年來,戲曲電影也逐步進入大眾視野。2021年上映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以白娘子和許仙愛情故事為基礎,融入中國繪畫藝術風格,借助4K技術及視覺特效呈現。

「許多觀眾說,這部電影激發了他們對戲曲的興趣,從電影院走進劇院。」讓製片人孫金華頗為欣喜的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白蛇傳·情》觀影群體以年輕人群體為主,24至29歲占比33.51%,35歲以下占比達89.69%。

「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電影對傳統文化的發掘不再停留於淺表層面的IP開發,而是趨於美學風格和意蘊的深度呈現。」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張宏說,新時代的光影故事,既能表達傳統文化的古意韻味,又能彰顯現代語境下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

乘風破浪 揚帆出海

今年初,登陸北美的《流浪地球2》票房突破500萬美元,創下近四年來北美上映華語電影的票房紀錄。

從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到刻畫民族崢嶸歲月的《長津湖》《1921》,再到暢享中國式科幻的《流浪地球》系列,中國電影在走出國門的同時,也從過去、今天與未來的維度,向世界呈現一個多元豐富的中國。

「過去,我們的作品更多向歷史看。現在,我們開始向當下看、向未來看。許多作品關注大時代裏的普通人,用他們的喜怒哀樂、命運變遷來展現時代,講述有血有肉的中國故事。」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說。

在電影市場火熱背後也應冷靜地看到,中國電影距離享譽全球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面向未來,如何尋找更多「文化嫁接點」成為中國電影人的重要思考題。

「我們必須堅持自己的文化根性,同時也尊重海外市場的觀眾需求。比如,在非洲,大家更希望看到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喚起他們對未來生活的夢想;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們更希望看到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幫助他們去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尹鴻說,這就要求當代電影人有更大的國際視野、更高的國際站位,幫助中國故事走向世界。(新華社記者 康淼 吳劍鋒 顏之宏)

最新大陸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