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30° / 24° )
氣象
2023-12-20 | 臺灣公論報

一座黃河鐵橋的光榮與夢想

117年前,京漢鐵路全線貫通,冒著白煙、鳴著汽笛的蒸汽火車首次駛過鄭州黃河鐵路大橋。近日,在距它不遠的下游,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從新橋上呼嘯而過,首次將中原兩座省會城市直連。

一座黃河鐵橋的光榮與夢想
這是2021年5月22日拍攝的鄭州黃河文化公園附近的黃河風光,左下為鄭州黃河鐵路大橋保留下來的鐵橋橋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12月8日,濟南至鄭州高速鐵路濟南至濮陽段建成通車,標誌著濟鄭高鐵全線貫通,相距407公里的濟南西至鄭州東,實現1小時43分鐘直達,結束了繞路遠行的歷史。

線路橫跨中國第二大河——黃河。鄭州萬灘黃河公鐵大橋是全線重難點工程之一,大橋全長4377米,採用公路、鐵路上下合建的形式,兼具高鐵、城際鐵路、高速公路「三橋合一」的交通作用,如今成為黃河上的新地標。

「跨度長、速度快是鄭州萬灘黃河公鐵大橋最大的挑戰。」河南城際鐵路有限公司總工徐旭東介紹說,大橋上每公里線路採集數據近3萬個,使軌道精調誤差控制在0.5毫米以內,再配合自創的恒壓滴灌養護系統、改良升級軌道板精調壓緊裝置、板縫泡沫板雙固定裝置等工裝工藝,保障列車以350公里的時速通過大橋不需減速,因此萬灘黃河公鐵大橋有了黃河上單體規模最大、運營速度最高等殊榮。

黃河上的小小一「撇」,卻是黃河流域交通格局的一大突破。河南成為全國首個建成「米」字形高鐵網的省份,從鄭州出發的高鐵列車可直達全國370個城市。

百年前,中原腹地鄭州與黃河鐵路大橋的結緣,改變了古城鄭州的城運,改變了中原城市群的發展格局。

作為中國第一座橫跨黃河的鐵路橋——鄭州黃河鐵路大橋建於1903年9月,在當時含沙量高、水勢兇猛、滾動無常的黃河河道內建橋並非易事。

鄭州黃河鐵路大橋的貫通決定著京漢鐵路通車,當時的運營時速雖不足15公里,卻打破了中國歷史依賴水道和驛道的傳統交通格局。

鐵橋越天塹,憑「一橋之力」,讓籍籍無名的鄭州發展成了「北方大都會」,南北物流彙聚,加速了鄭州工商業的發展,接著鄭州政治、經濟、軍事地位提升,成為了中部地區的戰略重鎮,這座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走進了全國的視野。

「坐落於南北咽喉之地的中原,鄭州黃河鐵路大橋過去是爭奪與反爭奪、破壞與反破壞的焦點,因反復受炮火重創,一度搖搖欲墜。」《鄭州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工作人員介紹,1949年至1952年,有關部門先後對大橋進行多次加固,但運輸能力與交通需求存在較大差距,1958年,黃河出現特大洪峰,大橋受損嚴重,逐漸退出鐵路歷史舞臺。

病重的大橋並沒有消失,1987年7月,鄭州黃河鐵路大橋開始拆除,南端5孔160米橋體作為歷史文物保留下來,立碑紀念,如今遊客行走在黃河岸邊,途經老橋遺址,看到橋墩矗立,都不由多看幾眼。

如今鄭州地區連接黃河兩岸的大橋已有10座。濟鄭高鐵通車後,有專家表示,大橋的連接,讓濟南、鄭州兩座GDP萬億省會城市直連直通,兩個城市的「1.5小時都市圈」雛形初現,城市間資源要素也會隨之加快流動和凝聚,為兩市深化合作、優勢互補、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中國鐵路橋梁總數約9.2萬座,累計里程達3.1萬公里。無論是跨越能力、橋樑技術還是建橋材料,中國橋樑都已達世界一流水準。

當下,保留下來的鐵橋橋墩伴著滔滔不絕黃河水,連接著百年歷史,仿佛訴說著一座黃河鐵橋的光榮與夢想。(新華社記者吳剛)

最新大陸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