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5° / 24° )
氣象
2024-03-20 | 中央社

李景白探索沉船下水6百次 記錄台灣海洋美與哀愁

藉「水下三十米」、「決戰水下伸展台」敲響金鐘的節目製作人李景白,是台灣少數製作潛水節目者,近期更花2年下水逾600趟,盼藉記錄台灣海洋的美麗,讓觀眾珍惜這片湛藍母親。

李景白本身故事相當戲劇性,原本是拿到獎學金、準備出國念博士的生物化學碩士,意外接觸節目製作,毅然決然在30歲中途轉換跑道,當影視圈老菜鳥,甚至因創業一度背百萬債務。

抱持喜愛戶外活動與熱情創作決心,李景白帶著做實驗的邏輯,理性一步步解決問題,從捧紅主持人謝怡芬(Janet)的外景節目「瘋台灣」開始,接連獲得金鐘獎肯定,也積極產製台灣水下類型節目。

熱愛海洋的李景白潛水經驗豐富,走過全世界數十個國家、潛過上百個潛點,累積使用3000支氧氣瓶。懷著「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製作節目初心,最新一部作品「沉睡的水下巨人」,是他耗時2年多、跳了600次海,以8K高畫質拍攝的潛水紀錄節目,透過海底沉船看見台灣海域水下現況。

李景白坦言,這回拍攝風險比以往高,平時休閒潛水頂多到水下20、30米,然而沉船位置深至40、50米,人體要承受的壓力和氮氣隨之增加,危險度也提升,不只節目主持人王陽明曾出現「氮醉」狀態,身體不停下沉,被他緊急拉回,他自己也兩度面臨吸不到氣、嗆水的生死關頭。

動態水域水下攝影難度高、需有穩定的水下應變能力,通常李景白得兼當攝影師,也要和老天拚運氣。在深達40米沉船處,通常真正能執行拍攝時間僅約10分鐘,一旦水下能見度差或有海流就會告吹,沒其他畫面可取代,只能摸摸鼻子下次再來。

李景白感嘆,他與台灣各地潛水店家都有共感,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與海象不穩,過往最適合潛水的季節不一定狀態好,成功機率難以掌握,更讓他難過的是「台灣海域的魚都不見了」。

為何選擇「沉船」為主題,李景白說,因為這些水下巨人就是海洋生態的指標。

李景白解釋,沉船宛如人工魚礁,能提供庇護躲藏空間,是生物最容易聚集處。生態系良好的海,沉船通常會是滿滿魚群與軟硬珊瑚,色彩斑斕,然而在台灣海底看到的,卻是空蕩蕩一片,得很努力才能看到魚種單一的小魚,經濟魚種都已被過度捕撈,「以前蘭嶼龍蝦到處爬,現在一隻也沒有」。

台灣面臨海洋污染、漁業枯竭是不爭事實,但李景白不想採恐嚇模式,拍海廢垃圾或恐怖畫面,依舊把台灣的海拍得很美,希望吸引更多人親近海洋,潛移默化感受「漂亮底下似乎有很多問題」,邀請觀眾思考,正常的海洋生態應該是什麼模樣。

最新娛樂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