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7° / 23° )
氣象
2025-11-18 | 卡優新聞

外媒指台幣匯率低估 台美聲明後仍守31元

外媒指台幣匯率低估 台美聲明後仍守31元

新台幣匯率近日成為國內外金融焦點。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最新封面報導中點名台灣,指稱新台幣長期遭刻意壓低,引發所謂「台灣病」(Taiwanese disease)。另一方面,央行上週五(11/14)與美國財政部就匯率發布聯合聲明,市場預期升值情緒迅速發酵,今(17)日盤中一度推升新台幣勁揚逾1角,最高觸及31.024元,不過匯價仍維持在31字頭之上,未出現失序暴衝。

台美聯合聲明強調「不應操縱匯率、干預應採雙向調節」,並宣布自今(2025)年12月起,央行干預匯市金額從每半年公告一次,改為「按季揭露」,被解讀為台美在匯率透明度上取得更高的共識,也減少外界對「是否壓低新台幣」的疑慮。

消息公開後,離岸新台幣1個月期NDF價格率先大漲,今天現貨市場順勢開高,新台幣兌美元以31.13元開出後一路走升,但在美元買盤進場後,漲幅收斂,終場守在31元附近。

事實上,這波匯率討論的源頭,來自《經濟學人》封面故事「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報導指出,台灣央行長期抑制新台幣升值,以維持出口競爭力,卻衍生經常帳順差膨脹、外匯存底持續累積、房價飆升等結構性失衡,並以經GDP調整後的「大麥克指數」推算,新台幣相較美元被低估約55%,是《經濟學人》追蹤的53種貨幣中「低估程度最高」者。

報導更直言,偏弱的新台幣等同對全民課徵「隱形稅」,因為台灣高度仰賴進口的食物與能源,匯率偏低將侵蝕家庭實質購買力。同時,過剩流動性推升房價,讓民眾薪資追不上資產價格。壽險資金大量投入海外資產,一旦台幣劇烈走升,恐壓縮資本適足率,形成金融體系的潛在風險。

面對國際權威刊物的點名,央行罕見以5點聲明嚴正回應。首先強調匯率係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影響因素眾多,早已不是單一商品價格,甚至一籃商品就能精準反映的時代,在資本帳高度開放的環境下,跨境資金流向是左右匯率的重要力量。

其次,央行重申《經濟學人》在2003年就公開承認,大麥克指數「有其侷限」,更在2006年提醒各界勿將之過度延伸使用。大麥克本身並非跨境貿易商品,價格容易受到各國稅制、租金及人事成本影響,若將此單一商品價格直接拿來判斷匯率是否高估或低估,難免會產生偏差。

央行並指出,近年外資與本國資金的進出規模,合計已達商品貿易金額的近20倍,在這樣的金融自由化環境下,傳統建立在購買力平價(PPP)上的均衡匯率概念,已不適合作為實務上判斷匯率合理性的唯一標準。

對於外界質疑央行刻意壓低匯率以圖利出口商,央行再度澄清,一向採「順勢調節、降低過度波動」原則,並非單向度壓抑升值。文中將新台幣低估與台灣房價高漲、金融風險畫上等號「推論過於簡化」,難以成立。儘管近年台灣對美貿易順差擴大,但與美國財政部多次溝通總體經濟與匯率議題,美方從未要求我方「讓新台幣升值」。

匯銀主管分析,《經濟學人》的批評及台美聯合聲明,確實讓新台幣短線面臨不小的升值壓力,但從今天匯價仍停留在31字頭來看,市場並未出現恐慌追價,後續仍須觀察央行實際調節節奏,以及國際資金流向變化。匯率將在國際政治經濟與基本面之間,尋求新的平衡。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