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3°
( 14° / 13° )
氣象
2024-09-02 | 中央社

智庫:中國地方財政自給率全面下降 可持續性變差

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受產業轉型和房地產市場下滑影響,中國多個地方政府進入「長期財政緊平衡」狀態,尤其是基層政府財政矛盾逐漸凸顯,財政可持續性逐漸變差。

界面新聞今天報導,屬官方智庫的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財政自給率都較2015年出現一定程度下降,其中近半數省區的財政自給率降幅逾10%。此外,半數省區的財政自給率低於疫情前水準,約1/3省區財政自給率甚至低於去年。

依中國官方定義,財政自給率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之比。報告指出,由於財政支出增幅持續高於收入增幅,地方財政收入可支撐的支出範圍越來越小。

報告指出,在中國31個省區中,今年上半年只有上海市實現收支盈餘;而有17個省區的財政自給率不到50%,主要以東北和中西部為主。

從「非稅收入」來看,今年上半年在已公布相關數據的22個省區中,除廣西、雲南、陜西外,其餘19個省區的非稅收入都實現成長,且增幅均遠高於稅收收入。「非稅收入」主要來自資產處置及罰款、沒收的收入,但持續成長會損害當地營商環境,加上可處置資產數量有限,顯然難以持續。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指出,在稅收收入和土地財政下滑,且債務發行放緩的背景下,「非稅收入」成為地方政府可以自主拓展的唯一途徑,與轉移支付收入共同彌補財政收支缺口。

報告提到,隨著中國房市進入下滑階段,各省區土地財政收入大幅萎縮對地方政府財政空間的衝擊較大。同時,經濟轉型階段稅收收入大幅下滑,地方政府可自主使用的財政空間大幅緊縮,若財政支出剛性成長,就更需要財政上大力支撐。然而,中國地方政府的剛性支出只增不減,存在著嚴重的路徑依賴和結構固化問題。

此外,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付息支出比重,從2017年上半年的3.0%,不斷成長到今年上半年的4.6%,債務壓力不斷攀升,擠壓到經濟建設和民生支出,進而削弱了財政支出的經濟效應。

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在報告中建議,面對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及運作中存在的問題,官方亟需推進新一輪財政體制改革,透過重新調整中央與地方關係、債務管理、預算管理等方式,激發地方政府財政積極性,提升財政活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