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7 | 中央社
應對川普關稅戰 中國學者:不應繼續補貼出口
面對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將再度提高關稅,中國學者余永定說,這對中國經濟增速的影響雖不可忽視,但仍可控。不過,他認為中國不應繼續透過增加補貼和出口退稅的方式維持出口,因為這樣會使川普對加徵關稅更有恃無恐。
陸媒觀察者網今天發布對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的長篇專訪。
余永定說,川普揚言對中國要加徵60%關稅,大概率是一種「交易」策略,接下來實際關稅加徵幅度有多大,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由於美國加徵關稅會惡化自身的通膨形勢,川普將不得不認真考慮這一後果。
他說,中美貿易戰可能加劇,2025年中國出口會遭遇更多困難。2024年中國的出口增速較高,基數效應對2025年中國的出口增速也會產生一定不利影響。
不過余永定強調,中國不應透過增加補貼和出口退稅的方式維持出口勢頭,這樣的政策將使川普對加徵關稅更有恃無恐。
他指出,加徵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要從「關稅滲透率」和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彈性兩方面來考慮。一般而言,中國商品的需求彈性較高,也就是商品價格上升會導致消費量明顯減少。
余永定說,假設川普政府徵收60%的關稅,中國產品在美國的售價不一定會充分反映新關稅的影響,兩國的進出口商都會對關稅上升做出某種反應。例如,中國企業可以透過降低成本等方式降低產品的出口價格,以抵消關稅的影響;在極端情況下,中國產品在美國的售價甚至可能不變,即關稅滲透率為0。
他說,關稅滲透率和需求彈性兩者的共同作用,將導致中國對美出口收入的減少。
有數據指出,如果川普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60%的關稅,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將減少85%。
余永定的看法是,中國在過去這10多年來不斷調整經濟結構,對外需的依賴度逐步下降。近幾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比重也明顯下降。因此,川普關稅政策導致的中國對美出口減少,其對中國經濟增速的影響雖不可忽視,但仍是可控的。
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美國在中國2024年1至11月貿易總額(以美元計價)的占比為11.2%,其中出口占比為14.6%,這兩個數據都是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的最低水準;進口占比為6.3%,也比峰值時下降4.4個百分點。
余永定還提到,中國企業為了繞過美國關稅壁壘的「出海」規模也非常龐大。在中國國內就業問題已經引起嚴重關注的情況下,如何創造條件使企業留在國內,並防止當前中企的大出海在未來會反噬中國,是必須未雨綢繆的問題。
陸媒觀察者網今天發布對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的長篇專訪。
余永定說,川普揚言對中國要加徵60%關稅,大概率是一種「交易」策略,接下來實際關稅加徵幅度有多大,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由於美國加徵關稅會惡化自身的通膨形勢,川普將不得不認真考慮這一後果。
他說,中美貿易戰可能加劇,2025年中國出口會遭遇更多困難。2024年中國的出口增速較高,基數效應對2025年中國的出口增速也會產生一定不利影響。
不過余永定強調,中國不應透過增加補貼和出口退稅的方式維持出口勢頭,這樣的政策將使川普對加徵關稅更有恃無恐。
他指出,加徵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要從「關稅滲透率」和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彈性兩方面來考慮。一般而言,中國商品的需求彈性較高,也就是商品價格上升會導致消費量明顯減少。
余永定說,假設川普政府徵收60%的關稅,中國產品在美國的售價不一定會充分反映新關稅的影響,兩國的進出口商都會對關稅上升做出某種反應。例如,中國企業可以透過降低成本等方式降低產品的出口價格,以抵消關稅的影響;在極端情況下,中國產品在美國的售價甚至可能不變,即關稅滲透率為0。
他說,關稅滲透率和需求彈性兩者的共同作用,將導致中國對美出口收入的減少。
有數據指出,如果川普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60%的關稅,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將減少85%。
余永定的看法是,中國在過去這10多年來不斷調整經濟結構,對外需的依賴度逐步下降。近幾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比重也明顯下降。因此,川普關稅政策導致的中國對美出口減少,其對中國經濟增速的影響雖不可忽視,但仍是可控的。
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美國在中國2024年1至11月貿易總額(以美元計價)的占比為11.2%,其中出口占比為14.6%,這兩個數據都是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的最低水準;進口占比為6.3%,也比峰值時下降4.4個百分點。
余永定還提到,中國企業為了繞過美國關稅壁壘的「出海」規模也非常龐大。在中國國內就業問題已經引起嚴重關注的情況下,如何創造條件使企業留在國內,並防止當前中企的大出海在未來會反噬中國,是必須未雨綢繆的問題。
最新財經新聞
-
-
批發、零售、餐飲 2024年營收均創歷史新高
(28 分鐘前) -
宏達電如重演2017年 王雪紅發內部信給員工
(36 分鐘前) -
東華大學攜手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 打造AI萬事通
(37 分鐘前) -
LaLaport南港3/20開幕 日系超市等300家專櫃進駐
(39 分鐘前)